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京剧电影工程”21部影片海报。《满江红》和《红鬃烈马》为收官之作。
北京前门大街上的大观楼电影院,门楼重檐飞角,影厅宫灯映彩。1905年,正是在这里,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将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搬上银幕,引发轰动。
日前记者走进这家影院,银幕上正在放映京剧电影《满江红》,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总监、京剧演员于魁智饰演抗金英雄岳飞。于魁智“待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激昂唱腔,与黄河浪涛翻滚的壮阔背景相映衬,使观众沉浸在京剧艺术与光影交织的震撼中。
这部电影是“京剧电影工程”21部经典剧目的收官之作之一。目前10部京剧电影工程入选作品正在大观楼影院展映。从《定军山》到《满江红》,两个甲子的轮回中,大观楼这一中国电影诞生地,见证了“京剧电影工程”以光影为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新的时代注脚。
传承经典 光影焕新
“京剧电影工程”是一项国家级工程、历史性工程、德艺双馨工程、抢救性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该工程秉承“强强联合出精品”的宗旨,由2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界权威人士和电影导演名家组成的艺术指导小组把关,10余年间集结全国16家京剧院团,将21部经典剧目搬上银幕。
京剧有着200年左右的历史,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剧目。艺术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介绍,艺术指导小组通过大量论证会和小范围研讨,统筹兼顾重要流派和经典、文戏与武戏、新创剧目与传统剧目,最终选出21部戏拍摄成电影。从《穆桂英挂帅》的忠勇报国到《龙凤呈祥》的家国情怀,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求贤若渴到《秦香莲》的正义坚守,这些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彰显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这21部剧中有《锁麟囊》这样的传统经典剧目,也有《满江红》这样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剧目,也不乏《贞观盛世》这样在改革开放后创编的剧目。
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作为“京剧电影工程”的主力军,分别承担了重要的创作工作。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介绍,作为文艺院团“国家队”,国家京剧院积极承担《龙凤呈祥》《穆桂英挂帅》《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满江红》5部京剧电影的舞台版排演和电影拍摄工作。他表示,国家京剧院在坚守京剧艺术本体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契合之处,拍摄的京剧电影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称赞。
北京京剧院承担了《状元媒》《赵氏孤儿》《谢瑶环》《四郎探母》《文姬归汉》《红鬃烈马》6部京剧电影的排演拍摄工作。其中《红鬃烈马》由北京京剧院领衔,组织吉林、贵州、台湾等地的名家拍摄,是工程的收官之作之一。“这份难得的信任、这种全力的参与、这些不遗余力的呈现,让我们倍感自豪与荣光。”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说。
京剧为本 电影为用
在21部影片中,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出品、发行12部。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月用“京剧为本,电影为用”“京剧为魂,电影为形”概括这些京剧电影的创作原则。她表示,电影工作者不是简单地把舞台演出照搬到银幕上,而是在尊重原作精粹的基础上,利用电影语言将戏曲意境升华,“整个创作过程堪称‘珠联璧合’——艺术指导小组专家全程坐镇精雕唱念做打,电影团队巧布光影时空,两支专业‘军团’让摄影机的呼吸与板鼓的节奏同频共振”。
《满江红》《红鬃烈马》导演萧锋认为,电影艺术和戏曲舞台艺术看似截然不同,但“舞台上的虚实相生、时空自由、有无结合、天马行空等美学理论与电影的蒙太奇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他坚持京剧电影创作时要怀着对京剧艺术的敬畏之心,将电影的作用定位为锦上添花,以一种向京剧致敬的创作态度,调动电影的一切艺术和技术手段为京剧表演艺术服务。
在拍摄中,主创们各显其能:
导演马崇杰在“骨子老戏”《四郎探母》拍摄中突出运用了虚拟拍摄技术。如《坐宫》一折,通过虚拟拍摄和部分实景搭建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宏伟壮阔的萧太后宫殿场景,为演员提供身临其境之感和表演的心理依据,使表演更加自然生动。
程派名剧《文姬归汉》有许多经典唱段脍炙人口,但剧本比较冗长繁杂,戏剧性较弱。导演夏钢在拍摄中精炼情节,还用电影手法处理大段唱腔,以优美的画面和有节奏的运动镜头,营造虚实相映的审美意境,细腻地表现蔡文姬的内心世界,让这个段落“活”起来。
武戏《大闹天宫》由4个演员轮番出演孙悟空,导演程箓采用多景别、多角度镜头拍摄,使演员的身段、武打等细节得到充分展现,又通过电影手法灵活地幻化时空场景,让观众获得在剧场不能体验的美感和更为震撼的体验。
《满江红》《红鬃烈马》制片人、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经理章慧霞介绍,他们一方面在拍摄过程中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大量使用电影视效制作,如《满江红》中的黄河岸边和风波亭等场景有力推动了剧情发展,《红鬃烈马》中采用CG动态国画背景,让王宝钏寒窑苦守的18年时光在山水画卷中流转,体现出京剧艺术的精致华美,又给人新颖时尚之感;另一方面,导演与摄影反复推敲如何拍摄演员的每个细节,从台步眼神到水袖髯口,事无巨细,如《满江红》中岳飞饰演者于魁智的神态、表情、身段等,通过多景别、多角度的镜头,充分展现了演员的表演细节特征。
薪火相传 光影接力
“‘京剧电影工程’体现出三代人的传承成果。”崔伟说,参演的艺术家从八旬高龄的叶少兰、李维康、冯志孝,到中生代于魁智、李胜素、杜镇杰,再到青年演员王艳、吕阳、窦晓璇,“京剧电影工程”记录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当下京剧艺术传承发展、薪火不尽的繁荣势头。
《满江红》诞生于1961年,国家京剧院于2010年对该剧进行改编复排,于魁智从那时起将岳飞演绎至今。他说,京剧舞台表演以程式化为特色,但如果拍电影还是那样表演,有时候就有点“过火”,好在有导演和其他演员提醒、帮助。虽然拍电影很辛苦,一勒头就是十几个小时,但于魁智觉得既辛苦又快乐。
李胜素参与了《杨门女将》《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满江红》等多部入选影片的拍摄。她感到拍电影的时候,表演要比舞台上更自然一点,更接近生活,也就是“稍微收一下”。拍摄时她从早上化好妆就一整天不能卸妆,不方便吃饭,只能喝代餐。但她觉得能够把演员最好的年华、最好的状态定格在大银幕上,非常值得。
《红鬃烈马》主演杜镇杰、倪茂才表示,拍电影的时候,一直提醒自己要倾尽所学,把京剧艺术的魅力传达出来。他们认为:“在AI时代,将京剧艺术以数字化形式保存下来、传扬出去,这是我们京剧人的骄傲,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走向大众 播种文化
在有识之士看来,戏曲电影已经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在当今时代,想让更多的人关注京剧,不能仅依靠舞台,必须在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
如何让京剧电影进一步突破戏迷圈层?任月介绍,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为京剧电影搭建起广泛多元的宣传路径,积极与各方沟通合作,把京剧电影带到民众身边。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在北京、天津、济宁、沧州、苏州、杭州6座城市举办“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展映活动,以露天电影展映的形式放映《穆桂英挂帅》等6部京剧电影,这一文化惠民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此外,从4月底开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还将在全国120家中影国际影城展开12部京剧电影长线展映。大观楼电影院和首都电影院还将共同开展“京剧电影工程”21部影片长期定点放映。
“京剧电影工程”入选影片也已走向世界,一方面积极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国际电影节,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已连续10年展映“京剧电影工程”入选影片;另一方面还走出国门,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殊荣。据不完全统计,21部影片迄今共获海内外各种奖项数十项。
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黄晓伟介绍,去年中国在德国举办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展映了《大闹天宫》,中国艺术家的精湛技艺赢得当地观众的热情赞誉。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二楼,“京剧电影工程展览”通过电影海报、剧照、幕后创作资料、服装道具等实物展品,全面展示了该工程十余年来拍摄21部京剧电影的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多年来吸引了大量戏迷和影迷。黄晓伟透露,中国电影博物馆正在筹备将这一展览数字化,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增强沉浸感,探索传承传播京剧艺术的新载体、新路径。
(苗 春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