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曾是一个被重山阻隔的苗族村寨。“化屋基”在苗语中的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几乎所有的苗族姑娘都会苗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凤凰、花鸟、蝴蝶等传统纹样记录着苗族的历史与自然崇拜,承载着民族记忆。但在过去,化屋村的苗绣因交通闭塞而“藏在深闺”,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也曾一度超过60%。
转折始于2017年,化屋村的村民们搬至现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居灰瓦白墙,屋子里为村民准备好了生活的一应器具,甚至打开柜门还有米面和食用油,让村民们可以安心拎包入住。村里道路平整,修建了运动广场,水、电、网络、甚至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村……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吸引了不少人回乡创业。
杨艳展示自己的苗绣彩染作品。(光明网记者 靳铃涵/摄)
化屋村的村民杨艳最早在开办农家乐时,经常把自己制作的蜡染刺绣作品挂在墙上展示,不少游客看到后惊叹于杨艳设计绣制的作品并掏钱购买。于是,受到启发的杨艳在2022年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杨艳是苗绣的好手,她擅长将扎染、蜡染、彩染和苗绣进行结合,她设计的凤凰图案更是独树一帜,非常受欢迎,她还将传统的苗绣纹样和现代设计结合,推出了手提包、钟表、摆件等文创产品。后来向杨艳订购苗绣蜡染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杨艳便开始培训村里的绣娘,通过家庭工坊的形式,给绣娘们分派订单,带动周边几户村民通过刺绣共同实现增收。
杨文丽展示外国游客购买的蜡染元素草帽。(光明网记者 靳铃涵/摄)
95后绣娘杨文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9年,杨文丽在当地干部的邀请下回乡调研苗绣扶贫车间。一下车,杨文丽就被一个三岁小女孩抱住,“她把我认成了她的妈妈,孩子奶奶说,孩子是因为太久没见到妈妈,想妈妈了,所以才会把我认错。”就是这样一个小插曲,深深触动了同样身为母亲的杨文丽,于是她和家人商议后下定决心回乡创业,“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她说。
之后,杨文丽创办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村里为她的工坊免费提供了厂房和机器设备,并帮助她一起招聘绣娘。“我印象很深的一位绣娘,以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每次给孩子寄回来买的鞋,不是买大了就是买小了,后来回乡加入了我们的非遗工坊后,就能陪在孩子身边,现在孩子的成绩也提高了。”杨文丽的非遗工坊从最初只有6名绣娘发展到现在的63名绣娘,成为了集生产、研发、展示于一体的苗绣非遗工坊。“现在我们村里几乎没有留守儿童了。”杨文丽说。
从最初的手工绣片到文创产品,杨文丽带领团队将传统苗绣纹样融入手提包、太阳帽、挂件等日用品,甚至为外国客户定制高端服饰。她和团队还学会了直播带货,她们一边在直播间刺绣一边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非遗。2024年,她的工坊销售额突破280万元。一场直播带货最高同时在线近万人,最高时一场直播可以创下9万元成交额。如今,杨文丽的苗绣、蜡染产品大约70%靠直播带货销售出去,她们还和当地的百里杜鹃风景区和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合作,让非遗走进景区,让更多游客可以在旅游的同时选购喜爱的苗绣、蜡染产品。同时,她也在不断探索与高校合作,“我们现在非常需要既懂苗绣又懂设计的人才,让我们的苗绣、蜡染能够更时尚,被更多人喜欢。”
据介绍,化屋村目前已引导村民开办了14家工坊,开发了百余种非遗文创产品。今年以来,村里还开展了3期苗绣、蜡染技艺培训,参与培训的绣娘达200余人次。从“藏在深闺”到“出海”世界,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化屋村通过开办非遗工坊大力发展苗绣,完成了一场非遗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