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互联网时代,“破圈”成为一个时尚名词,多元化“破圈”也成为戏曲等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五一假期首日,“千人吼秦腔·共筑非遗魂”群众文化活动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的精彩上演。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线下文旅盛宴,更借助线上传播的强大力量,让秦腔这一古老的非遗成功“破圈”,这无疑为非遗传承与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秦腔,作为陕西八百里秦川滋养出的豪迈戏剧形态,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它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发源于陕西、甘肃等地域,2006年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唱腔高亢激昂,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多个领域,宛如一部生动的地域文化百科全书,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记忆、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对陕西人来说,吃一碗羊肉泡馍,听一曲秦腔,便是最为满足的极致逍遥,秦腔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
此次“千人吼秦腔·共筑非遗魂””活动,以极具感染力和参与感的形式,为秦腔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活动当日,易俗社露天戏台上,13位秦腔名家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头饰,扮相俊美,神情专注。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和悠扬的板胡声,他们演绎着《三滴血》《火焰驹》《游龟山》等秦腔经典名段。这些名段不仅是秦腔艺术的精华,更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故事的跌宕起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现场千余名戏迷及游客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年代。这场演出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展示,更是对秦腔这一非遗的深情致敬,让现场观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本次活动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西安演艺集团、快手承办,西安市戏剧家协会、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易俗社协办。“活动现场特别设置秦腔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体验秦腔扮相、经典唱段教学、戏曲服饰试穿等互动项目。“以‘吼’换礼”的秦腔体验电子互动装置也被放置在永兴坊、兴庆宫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让市民游客随时都能过把戏瘾。这些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为线上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游客们将自己的体验过程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非遗是当地文化、风俗的结晶,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非遗成为政务媒体新媒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活动中,多达56家快手账号齐力开启直播通道,累计吸引数百万观众涌入直播间,共同聚焦这场秦腔盛宴。直播间互动留言区热闹非凡,观众们纷纷留言点赞、分享感受,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线上互动热潮。活动站内外累计上热榜30次,其中快手上榜26次;话题词#千人吼秦腔在快手已达2.7亿播放。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线上热度助推对于非遗破圈传播的强大作用。通过线上平台的广泛传播,秦腔这一原本局限于地方的非遗,迅速走向了全国乃至全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政务媒体新媒体的参与,为非遗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让非遗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保障,让更多的人能够信任和接受非遗。通过政务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非遗不再是中年人的专属爱好,而是逐渐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了年轻人追求时尚、展现个性的新选择。(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