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浙江鄣吴竹扇非遗工坊工作场景 受访者供图
通过技术创新、设计赋能和跨界融合等方式,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浙江铜雕技艺非遗工坊的产品涉及建筑、雕塑、书法、装饰等诸多领域,并结合潮流文化设计产品,与众多国产品牌跨界合作,现已建立近百人的专业团队,拥有发明专利12项、外观专利百余项、版权40余项。在做好技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工坊搭建起“下游供应+仓储物流+分销”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带动约2000人稳定就业增收,还通过“非遗铜学堂”,将传统铜雕转化为体验式消费产品,让市民和游客在杭州河坊街、北京中轴线艺术馆等线下点位参与打铜体验,年创收700万元。
创新设计让非遗产品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更生动。
浙江鄣吴竹扇非遗工坊采用共同发展合伙人模式,与安徽省宣城市东亭乡开展跨省合作,共同开展品牌推广、产品研发、线上线下培训等工作,并创新推出“1+11+N”发展模式,即以非遗工坊为中心,11个制扇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基础,带动多个全国各地传承鄣吴竹扇技艺以及生产销售的工作站,推动整体发展。
“工坊持续完善产业配套,在浙江归仁里老街开设集研发、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手工制扇工作室17家,完成鄣吴制扇产业链产品标识、货源、销路等标准的统一,形成了聚集效应。”工坊负责人表示。
广西南丹县六龙茶非遗工坊在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一次性茶杯与茶产品融合,生产出快捷茶饮杯,方便冲泡、种类丰富、口味众多,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快浸泡、快出餐的需求。同时,工坊将茶叶作为烹饪特色食材,以茶叶、茶汤入菜,创新茶叶卷、茶香鸡等菜品,受到消费者好评。
江苏阜宁大糕非遗工坊在保留阜宁大糕传统口感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出核桃花生、黑糖话梅等新口味产品。工坊带头人沈雷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对阜宁大糕生产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润粉设备,解决了工坊长期面临的技术难题。
非遗工坊培育的文化IP,扩大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也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中。
河南高家三彩非遗工坊的“唐小妞”等产品深受市场,工坊联合清华美院共同研发“礼行天下”唐三彩文化创意产品五大系列,形成《唐三彩IP“一源多用”目录》,与《梦幻西游》《魔兽世界》等游戏出品机构联名设计开发网游衍生品。同时,工坊的年轻骨干与黄河澄泥砚传承人结成青年学习“搭子”,钻研新品开发、线上销售渠道,共享咨询信息,为产品注入青春活力。
接入数字化系统、引入区块链技术用于产品溯源、AI设计软件生成千款纹样、电商直播实现年销售额新突破……科技赋能让一人一技的非遗工坊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打开了市场新空间。
宁夏魏氏砖雕非遗工坊在生产工艺创新上不断精进,研发出新型砖雕复合材料,产品更易加工,成品也更环保、轻便,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手工砖雕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的难题。工坊还将现代数控雕刻技术与传统手工雕刻相结合,先利用数控雕刻技术进行粗加工,再由工匠进行手工精雕,确保砖雕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湟中堆绣非遗工坊与青海民族大学合作组建团队,分类整理堆绣传统纹样,对1000多幅堆绣传统图样进行数字化保护,为后期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创意源泉。
目前,非遗相关产品已覆盖文创、科技、健康、时尚等领域,业界专家认为,未来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校、企业、平台与非遗工坊的产学研合作,培育更多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非遗品牌。(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