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内蒙古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工作场景 受访者供图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非遗工坊不仅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更成为带动就业、帮扶弱势群体的重要力量。
在山西,“繁峙绣娘”已经成为省级劳务品牌。繁峙晋绣非遗工坊聚焦农村妇女群体,通过“公司+培训基地+家庭绣坊”的模式,在山西省忻州市建立了7个工作站,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已有3000余名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并通过技艺考核。
在河北武强汇名轩年画非遗工坊,今年以来参与研学旅游的学员达5万余人次,创造收入300余万元,带动全县恢复、创办年画门店、作坊126家,从业人员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
广东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在乡村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又返聘农户到基地工作,同时无偿提供优质种苗给周边农户,培训农户种植养护、加工炮制的知识和技术,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投身化橘红的种植、经营工作,既保障了农户利益,又保障了工坊产能。
非遗工坊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就近就业、灵活创收的模式,通过技能培训、订单生产、灵活用工等方式,帮扶了大量残疾人、留守妇女、脱贫人口等群体,让他们通过参与相关产品的生产制作获得收入、增加对生活的信心。
重庆涪州结绳工坊采取“3+3”模式,即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免费提供就业场所与平台、免费提供原材料和回收订单,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就业平台,鼓励大家“忙时干农活,闲时做结绳”,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工坊累计开设100余期结绳技能培训,培训了1万余学员。更值得关注的是,工坊开展残疾人专场培训10余期,累计培训残疾人近千人,带动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200余人,助力人均月增收1000至3000元,最高者单月收入突破2.1万元。
“过去,孩子们觉得放牧是唯一的出路,现在他们能靠画笔养活自己,还能成为文化使者。”壤巴拉觉囊唐卡非遗工坊带头人嘉阳乐住说,工坊帮助近千名农牧区青少年学习唐卡绘制,还前往上海、杭州、景德镇等地建立传习基地,开展交流学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非遗工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开发了适合轮椅操作的工作台,通过技艺传承赋予弱势群体尊严与希望。
“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这是贵州牵手竹艺竹编非遗工坊带头人杨昌芹始终坚持的理念。她告诉记者,工坊的目标是“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为此,杨昌芹带领团队将非遗工坊开进校园、社区、乡村,还走出国门进行展示,并邀请国外竹编从业者参加工坊开办的技能培训班,开阔学员眼界。这几年,通过做好“竹编+”文章,工坊的竹编产品运用到了酒店、民宿及生活用品等场景。“大家知道自己的产品有了更广泛的用途都很开心,创新动力更足了。”杨昌芹说。
在内蒙古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带头人张硕文通过20期培训班培养了860名学员,其中25人成为家庭作坊主。2023年工坊产值突破2000万元,形成了“培训—就业—创业”的闭环,让农牧民从靠天吃饭转为靠技艺增收。“工坊、河套学院与乌拉特中旗人才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非遗博士工作站,由学院老师为工坊从业者授课,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和文化理念,从业者则与学院师生分享创作经验,多向合作、共促创新。”张硕文说。
西藏昌都市巴中仓唐卡非遗工坊与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等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来工坊指导。通过系统培训,目前有576名学员掌握了嘎玛嘎赤画派唐卡绘画的基本技能,其中60%以上的学员成为专业画师。(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