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于南京首演,演员乐队均由大学生担纲
一台昆曲,捻合文化根脉与青春风貌
“大大成功!非常惊艳!”4月26日下午,伴随着鲜花掌声和专家学者们激动的话语,一台从演员到乐队都由在校大学生担纲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精彩落幕。
400多年前,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唱出“姹紫嫣红”“良辰美景”;400多年后,一群大学生用青春重燃昆曲的至情之美。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圈演绎,更是一场传承使命的青春接力。当舞台上的姹紫嫣红照进现实,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戏曲的薪火相传,更是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身上生根发芽。
专业舞台献艺,
细腻表演打动新老观众
4月26日下午,江苏大剧院戏剧厅内笛声幽咽、灯光渐起。身着粉色披风的“杜丽娘”从画卷后款步而出,眼波流转间尽是闺阁少女的灵动与哀愁。随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经典念白响起,一场由全国29所高校50名在校学生主演和伴奏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正式拉开帷幕。这场150分钟的演出,浓缩了《游园》《惊梦》《离魂》《幽媾》等九折经典折子戏,用青春的笔触重绘了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世界。
这场演出,标志着由东南大学发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结出硕果。项目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来自中国戏曲学院、同济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学子,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的指导下,历经9个月的集训。从清晨的喊嗓压腿到深夜的排练,从零基础到完整演绎,此次首演,这群年轻人用汗水浇灌出一台唯美浪漫大戏。
首演当天,观众席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首次接触昆曲的年轻人。当“柳梦梅”与“杜丽娘”在众花神簇拥下款款谢幕时,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舞台。艺术总监白先勇难掩激动:“太惊艳了!这场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延续和接力!”观众张悦感慨:“杜丽娘的春愁从演员的眼神里流淌出来,连我的心也跟着碎了。”
“50个孩子用一招一式和手眼身法步,让我们看到了昆曲未来更多的希望。”现场观演的阅美南京主理人周学深感触动。南京大学教授、昆曲研究专家吴新雷更是竖起大拇指为这群年轻人点赞叫好,“这次献艺,是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优秀成果从校园内走向社会大众的公示亮相,意义非凡。”
集训9个月,
招式曲韵在磨砺中蜕变
“最难的是让从未接触过昆曲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程式化表演背后的文化密码。”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坦言。
昆曲的手眼身法步讲究“一唱三叹”,演员的一个水袖动作需练上百遍、一句唱腔要磨数月。“我在课上看过很多遍《游园》《惊梦》,但真正走台才知道原来每个眼神都有讲究。”饰演春香的上海大学学生胡慧娜坦言,为了克服自己肢体不协调的不足,她每天课后反复研究教学视频,与队友互抠动作细节,将戏曲程式化表演拆解为可量化的练习单元。
作为表演组年岁最小的男生,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俞翔萌饰演了剧中最年长的角色“老园公”。他回忆说:“第一次学‘老园公’,最难的动作就是‘鲤鱼打挺’,要从躺着到一跃而起站在台上,那股巧劲儿很难抓住。后来一有时间就练习,最多一天会持续练上数百遍。”
为了弥合古老艺术与青春审美的鸿沟,项目构建了“学术解读+名家传授+艺术实践”的三维体系。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排练中,昆曲名家俞玖林、沈丰英等亲自示范,从唱念做打到角色心理层层拆解。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付俊豪饰演判官一角,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如何通过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判官虽为配角,但他的存在为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戏剧张力,也使得剧目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元。我深感此次经历不仅是一次技艺的磨砺,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角色内涵的探索。”付俊豪说。
乐队同样面临挑战。浙江传媒学院的杨杰负责主笛、埙、唢呐等多种乐器,他形容昆曲音乐是“用强弱变化织就的情感经纬”,“曲笛的音域必须与唱腔严丝合缝,稍有偏差就会打破‘水磨腔’的韵味。”苏州大学的张早早则表示,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在声声相契的檀板丝竹间,她渐渐明白琵琶的推拉吟揉不止于技法,更需将人物的婉转思情化作指尖的轻重疾徐,而器乐的作用也不止于伴奏,而更像是用宫商角徵羽去搭建另一种叙事。
9个月的集训,不仅是技艺的打磨,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唤醒、一次“最古老+最青春”的生动艺术实践。中国戏曲学院的王浩在笔记中写道:“我曾误打误撞学戏,直到站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相遇的牡丹亭旁,才明白戏曲是连接古今的桥。”
更多双向奔赴,
戏曲传承进入全新阶段
青春版《牡丹亭》多年来坚持走进高校传播昆曲,带动多所学校开设昆曲课程,至此次促成学生自演,传播传承艺术的层级和阶段逐步递进。如今,全国4763万高校学子成为昆曲乃至所有戏曲潜在的“青春苗种”。
饰演春香的李璇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正是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的受益者,当年接触昆曲看的是江苏省昆剧院的《瞿秋白》,从南京本科毕业后考入广州大学读戏曲专业研究生。参加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排练期间,她正着手和同学一起组建昆曲社团,让昆曲艺术在南方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学生们用行动诠释了传承的深意。“戏曲和年轻人已经在双向奔赴。”作为项目团队的服务组成员,东大外国语学院的陈艺璇同学真切感受到古老的昆曲剧种和大学生这股青春力量的碰撞。“同学们在舞台上的身段唱腔极具昆曲的古典韵味,但他们的眼神中又透出年轻人的灵动和倔强。这让我感到昆曲不仅是600岁的古老剧种,更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心中埋下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陈艺璇在今年2月赴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期间特地做了一场宣讲,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昆曲,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唐荣惊喜地发现,去年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至广西,一所中学邀请他们开展进校园普及活动,负责老师竟然是多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师大巡演时圈粉的学生,“我们深感欣慰,多年来戏曲进高校的普及工作影响深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认为,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的种子在更广泛的青春土壤中开花结果,“杜丽娘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高校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基地,恰如培育青年学子热爱昆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园林’。”
“当青年学生惊艳登场,每一段弦歌雅韵都是文化根脉与青春的双向奔赴。”正如赵天为所言,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价值超越舞台。它让昆曲从剧场艺术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课堂上的一次即兴清唱、社交平台的一段扮相视频,乃至年轻人对传统审美的重新诠释,都是文化火种的播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年轻的心灵里萌发新的枝芽。(高利平 谢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