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4月19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正乙祠迎来重张启幕3周年庆典,北方昆曲剧院名家现场演绎昆曲《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昆曲唱腔的细腻婉转令观众沉浸其中。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与众多市民游客一起进行参观体验。
“昆曲很美,正乙祠也很美,是看戏‘天花板’一样的存在。”昆曲爱好者何女士多年前爱上昆曲,在正乙祠看戏对她而言“绝对是美事一桩,达成心愿”。
2019年,正乙祠交由北方昆曲剧院管理运营,经过修缮,戏楼于2022年重新开业。600余年历史的昆曲与300余年历史的正乙祠相遇。
戏楼整体为木结构,修旧如旧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与守护,更是对传统戏曲审美的再现。“戏楼设计独具匠心,看上去有两层,实际上,台下还有暗层。”正乙祠戏楼工作人员对戏楼的精妙设计充满敬意。
精巧的廊柱、繁复的彩绘……古戏楼美轮美奂。“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台柱上的对联暗含了4出名戏《蝴蝶梦》《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戏台为“三面观”造型,左右两侧有柱无墙,观众可从戏台前、左、右3个方向观看,与戏台最近只有三四米的距离,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尽收眼底。
“能在正乙祠演出是我的心愿。”昆曲小生王蒲实说,“这里的氛围和气场不一样,走上这个舞台,感觉立刻就入戏了。”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入戏”的方式还可以是穿戏服、扮戏装、攒绒花、绘脸谱……在戏楼的体验区,观众们可以穿上昆曲戏服,登上舞台跟昆曲演员学习身段动作。在非遗项目互动区,观众们可以体验花丝镶嵌、脸谱绘画……
“我很喜欢来正乙祠参加非遗展示活动,这里古色古香,雅致有韵味,与非遗技艺相得益彰。”北京市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钮冬蕊说。
记者注意到,现场有不少年轻人,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文创门票上盖章打卡。对他们来说,剧场不单单是看戏的去处,还是充满趣味的文化体验空间。
古韵新声,正乙祠的重张启幕是北京市推动文物旧址活化利用、打造演艺新空间的成功实践。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介绍,重张启幕3年来,正乙祠举办了名家讲座、文化雅集、非遗展览等1000余场主题活动,见证了古与今的碰撞、建筑与艺术的交融。“正乙祠以戏为魂,致力于打造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文化体验空间。接下来,我们希望引入更多非遗项目,开发文创产品,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戏楼听戏、品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报记者 曹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