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端起一杯茶,点上一炷香,挂一件刺绣香囊,千百年传承的技艺在时空里流动,晕染今日生活的喜乐与安宁。
近几年,人们对于非遗越来越熟悉,对于非遗相关产品越来越认同。自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四季非遗购物月”启动以来,非遗好物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从活动热度、消费效果来看,许多消费者愿意为非遗好物买单。那么,非遗好物到底“好”在哪儿?
好艺是基础。每一件非遗好物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经年累月的技艺打磨与匠心沉淀,其工艺之复杂、工序之考究往往超乎想象。
好意是表达。非遗好物自带时光滤镜,既承载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包含对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情感价值的体察,言必有意、意必吉瑞,以对传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表达呼应当代生活。
好看是审美。非遗好物在设计上越来越符合现代审美,凸显东方韵味,是中式美学的集中呈现。
好用是讲究。“用得上”是多数消费者下单的重要考量,不让非遗好物闲置,也是设计者的自我要求。我们看到很多非遗好物自然地融入了新的使用场景,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同时,非遗好物追求天然环保,契合绿色消费趋势。
好生活是追求。对消费者而言,非遗好物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对生产者而言,非遗好物所在的产业链正在创造供给和消费新热点,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