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4月20日谷雨时节,2025年“非遗好物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二季度“非遗焕新购物月”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启动。
“非遗焕新购物月”期间,各地将紧扣“非遗好物国潮焕新”主题,结合春季生活习俗,依托本地非遗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特色,组织开展多样化、差异化的非遗促消费系列活动,丰富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多元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农谚有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结合春季生活习俗,二季度活动围绕“非遗焕新”“茶和天下”遴选了150余种非遗好物。其中,一类是茶及茶生活相关非遗产品,比如采用新鲜食材与传统工艺制作的青团、樱花饼等节令食品。一类是适用于春季生活的非遗产品,比如具有创意设计、贴合当代审美的饰品服装。一类是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及非遗与品牌联名产品,比如回力依托崇明土布、东阳竹编、羌族刺绣等非遗元素设计制作的跑鞋。非遗元素融入运动鞋、护肤品、户外装置等产品领域,让琳琅满目的非遗好物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承载了中式生活、中式美学的深厚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时尚审美和现代观念。
同时,各地将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空间举办非遗活动,推动非遗相关产品和体验进景区、进街区、进酒店,引导消费者“跟着非遗去旅游”。比如,福建泉州“五一”期间推出宋风古韵奇妙游,包括108将和簪花大侠组团暴走江湖、提线木偶版《哪吒闹海》、提线木偶玩转AI机器狗等多项活动。北京朝阳5月推出“宋韵雅集——751汉文化节”,集合汪满田鱼灯表演、古风市集、汉服妆造、汉服同袍巡游、非遗工作坊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非遗相关活动。安徽六安、江苏苏州、云南永平等多地举办采茶体验、茶文化演艺、茶谜竞猜、茶器市集等活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当穿汉服打卡非遗馆、古礼祭扫、宋代点茶、戏曲版茶歌成为游客的“春日限定”,传统节日习俗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新仪式感,“非遗+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地方提升吸引力的新动力,既传统又时尚的非遗成为解锁文旅消费的新钥匙。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虚拟技术、沉浸光影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非遗促消费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化,互动式、场景化、特色化的非遗产品和服务让非遗更加迷人。比如,山东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李娟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共同推出的“AI数字皮影”系列,江苏扬州非遗珍宝馆的动态雕版印刷技艺展示,浙江南浔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通过百余件非遗馆藏集合多种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体验空间,都依托现代技术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活动期间,各地将持续推动传统工艺、表演艺术等各类非遗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结合,探索虚实融合的消费场景,推出一批“非遗体验新空间”,让更多非遗项目、传承人、传统文化传播者依托数字化技术出圈,让有“科技感”的非遗吸引更多“95后”和“00后”。
此外,随着“非遗热”兴起,非遗旅游成为热门,乡村旅游深度游、非遗工坊产品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比如,随着贵州“村超爷爷”身上的蜡染围巾、T恤的出圈,90后青年潘发勇和妻子龚良兰从贵阳返回家乡榕江,从事蜡染创业,蜡染工坊不仅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更为当地的几十位绣娘和染娘创造了就业机会。浙江长兴水口镇依托紫笋茶制作技艺,发展茶旅结合休闲观光产业,依托大唐贡茶院打造全域茶文化景区,每年吸引500多万游客,并开发桂花红茶、紫笋茶糕点、紫笋茶啤等20余种衍生产品,年累计营收超1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实现了家门口创业、茶园里致富。二季度活动中,各地将持续调动电商平台、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对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工坊、非遗相关企业和单位,线上线下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在乡村地区开展市集、体验、展演等多种形式的非遗促消费活动,吸引游客从乡村踏青的“一日游”转变为探索乡村的“深度游”,带动当地农事、民宿等相关产业迎来“春暖花开”。
本次活动持续促进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数字科技等多领域融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持续焕发出时代活力、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