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与户外风筝相比,我觉得室内风筝更加赏心悦目。众多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爱好者通过表演,赋予了风筝‘生命’,让它们不仅仅展翅高飞,而且活灵活现,拥有了情感……”观看室内风筝展演的陕西咸阳市民田女士给出这样的评价。
近日,由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委宣传部、咸阳市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咸阳市秦都区文化馆等承办的“幸福咸阳 筝筝日上”首届全国室内非遗风筝放飞展演活动在秦都万达广场内精彩亮相。
让风筝无风而飞
“人与风筝之间的默契与互动,让人不禁想起了‘天人合一’理念。”在万达广场的风筝放飞区,观众小陈对来自中国台湾的室内风筝表演艺术家叶登贵的表演赞不绝口,“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风筝还可以这样放飞,简直是超乎想象,又极具美感。”
现场,叶登贵手中用细线牵引的那只仅有黑白两色的风筝,仿佛成为叶登贵身体的一部分,与他一同呼吸,一同舞动。风筝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时而高飞,时而低旋,就像太极中的云手、白鹤亮翅等招式,充满了变化与美感。
“室外放风筝,与气压、风力关系密切。比如,运动风筝要靠拉力,给予风筝以升力,这样才能扶摇而上。室内放飞,则多是技巧与艺术的融合。”杭州市风筝协会会长张云高表示,室内放飞,风筝随音乐起,又随音乐落,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记者看到,来自天津的王文海带来的飞机风筝,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有限空间轻盈翱翔。来自内蒙古的李刚操控着双线特技风筝,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道闪电般的轨迹。咸阳姐妹宋艺娜、宋丽娜,伴着《化蝶》的曲调翩翩起舞,她们手中用丝线牵引的蝴蝶风筝与裙裾共舞,将梁祝的传说化作了一幅空中的诗画。
“风筝风筝,有风才能飞。然而,室内风筝就是在无风的状态进行表演,无论是双线、四线控制,还是盘鹰,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控制力。”西安风筝制作人邢政表示,这种技艺不仅体现在风筝制作要更为精巧,更体现在放飞技巧上,让风筝在无风的情况下,不仅能飞,还要配合音乐完成各种动作。
把风筝的故事讲给观众
“听说要举办首届全国室内非遗风筝放飞展演活动,我的老师——今年83岁的微型风筝匠人孙军涛非常激动。老人家用了三天时间,做了一个仅仅3克重的轻型风筝,特意让我带到现场,与大家交流。”张云高边说边向全国同行及市民、游客介绍这一凝聚着绘画美和高超编轧工艺的“沙燕”风筝。
来自天津、河南开封、四川成都、山西太原、广东广州、山东潍坊、辽宁沈阳等地的20多位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纸鸢为媒介,展示着传承千年的技艺。国家级风筝裁判员、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协会副主席、咸阳市大秦风筝协会会长苏长喜,作为讲解员,带领观众领略各地特色风筝的魅力。
在静态展示区,近300件风筝作品凭借着绚丽的色彩与精巧的造型,尽显传统工艺的魅力和手工匠人的精湛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
“我们这次是既有展又有演,二者兼而有之,并且还在演出中对每一位传承人进行现场采访,把他们制作风筝的特点特性讲给观众,彰显非遗独特的匠心。”秦都区文化馆馆长赵艳妮说。
连接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
“在娴熟的操控下,风筝或扶摇直上,或盘旋翱翔,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如,充满了力量感,让我充分领略到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河南汴京宋氏风筝第六代传人宋长虹说。
“短短几天,我们从心底感受到了真诚,让我们对咸阳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印象深刻。这次高规格的活动必将为室内非遗风筝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叶登贵表示。
活动期间,除室内的风筝展示、放飞外,在室外,市民、游客还可免费领取手绘风筝体验包,并在传承人和放飞大师的指导下,一起放飞风筝。活动现场的互动区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众多小朋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画出了属于自己的手绘风筝。
赵艳妮表示,首届全国室内非遗风筝放飞展演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爱好者的鼎力支持,更是在两天的集中展示、展演时间里赢得了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这也坚定了秦都区在明年、后年接续办好第二届、第三届室内非遗风筝放飞展演活动的信心,让这一新的群文品牌成为秦都惠民、乐民的载体。
商场内的风筝展示引人关注
秦都区副区长王晨曲表示,希望借助全国室内非遗风筝放飞展演活动的举办,在促进秦都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苏家鹰”风筝制作技艺与全国各地非遗风筝项目交流互动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筝筝日上”的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本报记者 秦 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