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4年11月15日,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10位年度人物及20位提名人物或是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或是致力于非遗推广与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或是为非遗事业默默奉献的管理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光明网特别推出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提名人物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非遗人的脚步,一起探寻中国非遗故事。
光明网讯(记者 苏坤 于天明)“我对风筝情有独钟,吃饭睡觉都忘不了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张效东一生与风筝结缘。他自幼酷爱美术,8岁起就跟爷爷学习扎风筝,在家庭熏陶和祖父的言传身教下,逐步掌握了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在这个行当里,一干就是60多年。
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潍坊市,北濒渤海湾,南临黄海,春天风多雨少,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潍坊风筝,其种类繁多,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板子风筝、串式风筝等。“潍坊风筝的特点是扎什么像什么,把喜怒哀乐都能汇聚在风筝上。”聊起潍坊风筝的特点,张效东头头是道。
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张效东精心扎制了一只板式风筝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当年的放飞绘画一等奖,这更加激发了他对风筝制作的热情。不满足于“燕子”“八卦”等传统简单的风筝样式,张效东开始追求“使风筝响起来”“让风筝活起来”。张效东系统地学习了潍坊风筝扎制的各类书籍,并且把他年少时学到的舞美绘画、京剧服装制作、机械原理等知识应用到风筝制作当中。“因为我从小学过修表修锁,所以我考虑到用表的齿轮将风筝动起来。用我学的机械原理,让风筝飞得更高”,经过张效东反复研究和实践后,这种能够“动起来”的风筝十分成功。在往后的生活中,他更是将自己的生活所感和传统风筝融合在一起,让潍坊风筝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路。
2019年,电影《封神:朝歌风云》剧组找到了张效东,希望他能为电影打造一个玄鸟道具,来展现影片中殷寿登基大典上“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张效东将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融入影视道具制作,使用竹条3000多米,历时2个多月,制作完成了影片中头尾、双翼都灵活可动,需要多人托举的巨大“玄鸟”,营造了电影中登基大典恢宏浩大的场景。
张效东有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其中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时为了扎一个自己满意的风筝,他经常不吃不喝,在工作室一做就是10个小时。为了传承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张效东还先后前往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进行教学、办展,与国外的风筝爱好者交流,让中国风筝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现在,70多岁的张效东依然经常到学校开展讲学活动,培养孩子们对“风筝”的兴趣。除此之外,他的非遗课堂还走进了聋哑学校,“聋哑学校的孩子没有办法说话,可上完课,他们就对我竖起大拇指,表达认可。”张效东说。
潍坊风筝带给了张效东很多光环,他先后被授予潍坊工艺美术大师、潍坊风筝明星、潍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市首届艺术大师、国际风筝艺术大师等称号,每次外出参加活动,他也不忘宣传家乡潍坊,宣传潍坊风筝,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对风筝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