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央视蛇年春晚的开场视觉秀表演中,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身披华服化身蝴蝶仙子,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感与东方美学交融的创意秀。这件华服的染色部分,正是由李子柒与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共同完成的。
黄荣华是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上高山、入深林,用40多年时间“拈花惹草”,还原出1082种传统中国色,制作出中国第一份植物染色标准色卡,建立了自己的色彩世界。
间接参与央视春晚的黄荣华迎来了“高光时刻”,也让江汉非遗备受瞩目。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共申报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彰显江汉区作为‘楚中第一繁盛处’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滋养着现代生活。”该负责人说。
走进精彩非遗世界
在阳光的照耀下,位于江汉区的西北湖波光粼粼,湖畔,汉口文化体育中心静静矗立,这里也是非遗工作室“扎堆”的地方。汉绣、植物染、全形拓、青铜器铸制、汉派石雕……推开一扇门,就走进一个神奇世界。
汉绣工作室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炜、王子怡手把手教学员绣扇面、做香包,一针一线间,精美的图案逐渐呈现。市民王静说:“以前只见过刺绣成品,没想到自己也能绣出这么好看的扇子,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在荆楚金石博物馆体验拓印,让承载着城市文明印记的图案从厚重的古砖转移到轻盈的纸上;在传统青铜打击乐器铸制技艺工作室,倾听荆楚文明与青铜器的故事,化身“铸造师”为独家定制的迷你编钟雕刻纹饰;在植物染工作室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气息,尝试动手染出美丽的色彩和花纹……据介绍,汉口文化体育中心经常开展传统技艺体验课,让非遗丰富人们的生活,在审美体验中收获精神上的愉悦。
当“双向奔赴”成为日常
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江汉区对于非遗的保护利用注重向社区、校园普及,扩大群众基础。
传统手工拼布是江汉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湖北地区传流的百衲衣、百纳被等都是现代拼布的雏形。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李亚平自幼热爱手工拼布艺术,擅长运用各种质地的面料,通过点、线、面等艺术表现手法,形成独具风格的拼布作品。
在北湖小学、长港路小学、华中里小学等学校,李亚平带着学生体验传统手工拼布,孩子们乐在其中、爱不释手。在江汉区民意街舞台社区,李亚平为社区居民授课,把不起眼的碎布料按照图谱或图案拼接起来,做成具有实用性或艺术性的布艺作品,让大家惊喜连连。
像这样的“双向奔赴”已在江汉区成为日常。据统计,该区2024年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180余场、“非遗进校园”活动400余场。
让非遗更好融入生活
近年来,江汉区频频端出“非遗大餐”,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
2024年,该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第八届江汉非遗节,武汉纺织大学非遗团队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将汉绣、植物染等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融合,上演了一场非遗时装秀,让汉绣等非遗元素制品在T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市民、游客钟爱的手工艺品。
同年11月,“美育江汉 非遗有约”——2024江汉区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在江汉路步行街开展的非遗市集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其间,单弦拉戏专场音乐会在大汉口舞台奏响,单弦拉戏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进、顾丽敏联合多位助演嘉宾带来精彩演出,引得现场掌声不断。“艺术之美与非遗之美同台绽放,十分精彩。”市民张希杰对这场音乐会记忆犹新。
武汉市江汉区举办的非遗时装秀 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非遗宛如一泓清泉,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江汉区文化和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非遗融入生活,不断以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本报记者 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