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泽雅一隅。
一名村民正在制作泽雅屏纸。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走进泽雅,随处可见绵延山脉、幽壑飞瀑、茂林修竹,如一幅意境幽深的山水画,也如一条五光十色的时空隧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行走其间,仿佛行走在南朝诗人、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山水意境中,纸香四溢、墨韵流淌,不知今夕何年。
一
泽雅山区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西部,又称“千年纸山”,有瓯海“西藏”之称。它静静地躺在浙南大地上,以一种近乎遗世独立的姿态,守护着一份传承千年的秘密。这里的竹纸制作技艺(泽雅屏纸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流程和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屏纸,是以竹子为原料,经过砍竹、做料、腌刷、煮料、洗刷、捣刷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传统纸张,主要用于书写、生活卫生和民俗祭祀等方面。泽雅造纸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一度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据当地人讲,要形成大规模的造纸业,需兼具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泽雅群山环绕、溪流纵横、四季分明,天时优势不言而喻;竹材丰富、取之不尽,溪流落差较大,可以建造水碓捣刷,地利优势浑然天成;当地素来民风淳朴,村民既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开放包容的情怀,人和优势经久不变。在鼎盛时期,泽雅的家家户户把做好的纸拿出来晒,黄澄澄的纸使整座山看起来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于是有了“纸山”的美誉。
泽雅山间的溪流潺潺,溪水清澈见底,带着山林间特有的清新与凉意,它不仅滋润了造纸业,更滋养了这一方水土,孕育了泽雅人对造纸技艺的热爱与执着。村民世代沿溪而居,以造纸为生,他们的双手如同魔术师一般,将自然界的馈赠转化为一张张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纸张。
在泽雅人眼里,“纸山”又是一座流金淌银的“金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纸市涨,一头鱼,一头米;纸市落,一头儿、一头被。”意思是纸价涨了,纸农们卖纸回家时常满载而归,扁担的一头挑满了鱼,另一头挑满了米;相反,如果纸市行情不好,扁担的一头挑着儿女,另一头挑着被褥,意指要外出逃荒,可见造纸对当地村民的重要性。
二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造竹纸的过程,包含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透火焙干等主要步骤。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正是这一记载的现实映照,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从选材开始便极尽讲究。青竹、麻皮、稻草……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在泽雅人的巧手下,经过浸泡、捣碎、漂洗、晾晒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步骤,最终化身为一张张柔韧而细腻的纸。如果倒回时光,你会看到古时泽雅的造纸工匠们在溪涧边耐心捣刷,那轻轻叩出的“笃笃”声,与蝉鸟鸣叫声相互呼应,这来自自然的天籁之音能够让你安放疲惫的身心,那细腻的纸绒,柔柔嫩嫩,会让你想起禽类的羽绒,很难相信这竟是一根根粗粝的竹条捣碎而成的。
再看工匠们捞纸时,轻轻巧巧,小心翼翼,纸浆均匀地捞在纸帘上,形成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纸张。走进泽雅的旧时光,你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变得轻盈起来,身影也会情不自禁地灵动起来。那些粗壮的竹材,经泽雅人的侍弄,竟一个个温柔若江南女子,深情款款,逸逸然融入了屏纸的世界,那柔情化成了屏纸的柔软,那灵动化成了屏纸上充满灵气的笔墨……
这里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泽雅人的智慧与汗水,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泽雅人对自然敬畏与尊重的体现,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泽雅,造纸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里家家户户都以造纸为业,农忙时种田,农闲时造纸。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得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得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泽雅山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造纸作坊,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四连碓造纸作坊。在泽雅的龙溪之上,先民为捣纸料时能反复利用水力资源,顺流分四级建造了水碓和水渠、水轮、纸坊等,故名“四连碓”。四连碓造纸作坊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力利用和机械制造水平,其结构完整、科学、合理,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从泽雅的旧时光走出,工业文明扑面而来。与众多传统工艺一样,泽雅的古法造纸曾一度受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冲击,有的人离开家乡,但也有人留在泽雅选择坚守。留下的人守着泽雅的传统,守着刻在基团里的造纸密码,也守住了泽雅的旧时光。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泽雅的旧时光和新时光才在屏纸工艺上交汇,焕发新的生机。
走在泽雅的古村落中,斑驳的墙面、沧桑的木质工具,无一不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那些正在忙碌的造纸人身上,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坚毅从容。
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那些仍然坚守这份古老技艺的匠人。他们或许已不再年轻,但那份对造纸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却如山间溪流一般永不干涸。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更好保护和传承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设立专门机构,对古老的造纸作坊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邀请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交流,提高泽雅屏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泽雅屏纸,他们尝试将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纸艺作品。
在泽雅屏纸的传承与发展中,不得不提的是林志文和周银钗夫妇。他们自幼便与纸结缘,对造纸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林志文还是泽雅屏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对造纸的热爱让这对夫妇毅然投身于这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他们一起走访了上千户造纸人家,记录了几十万文字,拍摄了1万多张图片,编著出版了《泽雅造纸》《瓯海屏纸》《泽雅屏纸制作技艺》等书,为泽雅屏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不少贡献。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这项传统工艺,为泽雅屏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泽雅,纸不仅仅是书写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寄托。这里的纸,承载着泽雅人的喜怒哀乐,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满山野,那些静静躺在书架上的纸张,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