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春雨至,万物生。今天是农历正月廿一,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各地草木萌动、花发新萼,农事活动拉开繁忙序幕。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一垄垄茶树开始生出新芽。“明前茶,贵如金。”茶农们常说,雨水的到来,将为明前茶的生长提供充沛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滋养西湖龙井茶的新芽积蓄春天的精华。
“西湖龙井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像我们这一块区域,就是以茶为生的,祖上多少代人都是靠一片叶子来生产生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介绍,从13岁开始,他便跟随父辈学习炒茶技艺,至今从未间断。
在樊生华看来,西湖龙井茶就像是一杯高度酒——喝进去平平淡淡,但却有一股后劲,是有力度的。这样独特的口感,离不开炒茶人的技艺与用心。“西湖龙井茶从诞生以来,就是用一双手做出来的。到了我这代也是一样的,就是继续传承做好这件事。”
在多年的炒茶过程中,樊生华巧妙地将“十大手法”与“太极拳”融合在一起,总结出一套简单好学、更加科学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这一创新不仅让茶更香、形更美,还成为了现代炒制西湖龙井的主流方式之一。“要制作出上佳品质的西湖龙井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樊生华举例介绍道,杀青是整个工序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如果手重了,茶叶就会发黑;如果手轻了,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杀青环节需要极高的技巧和深厚的经验。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茶文化、爱上中国茶,樊生华尝试与年轻人喜爱的茶饮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将“名茶”和“新茶”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樊生华还和众多传统炒茶手艺人做直播、上展会,通过探索创新传播途径,做好茶文化传播、讲好茶文化故事。
今年,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周年。“中国六大名茶各有特色、各有故事。从种植、管理,到采摘、制作,我们要把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喜欢中国茶。”樊生华说。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