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观赏灯会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传统民俗。第39届秦淮灯会自1月21日亮灯以来,从秦淮河畔到白鹭洲公园,从夫子庙到老门东,每天游人如织。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秦淮灯会在全国新春灯会中热度靠前,位列“第一梯队”。
作为秦淮灯会的主打产品与文化符号,秦淮灯彩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自1986年秦淮灯会恢复举办以来,累计吸引海内外游客2亿人次,先后亮相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秦淮灯彩缘何能绵延千年,持续受到海内外追捧?
熔铸古今:千年灯彩焕发时尚新潮
“年年逛灯会,岁岁有不同。花灯越来越精美,文化内涵更丰富,科技感也在增强。”安徽当涂的退休教师夏传寿的话道出了不少“老灯迷”的心声。夏传寿赏灯30多年,每年都会和家人在灯会前拍摄一张“全家福”。
明代绘画《上元灯彩图》描绘了元宵节期间,南京秦淮河畔的街市景致和繁盛景象。熙熙攘攘的街市上,悬挂有各种灯彩,琳琅满目,光影琉璃,“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市井繁华跃然纸上。近两年,灯会主办方以集市盛况为灵感,在白鹭洲公园复原上元主题市集,不仅重现了古画中的繁华景象,还融入非遗品鉴、手作互动、古风小物等元素,还原明代市井街巷的烟火气。
“灯会让中式浪漫具象化了,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来自浙江的游客李女士说,花灯不仅是一种装饰,还蕴含很多寓意。上元古画、诗词雅韵的交相辉映,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的美好寓意,以及珍禽、飞鸟的民间风情,一步一景,仿佛跨越千年,令人回味无穷。
南京秦淮灯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惠南洋告诉记者,岁月流转,秦淮灯彩传承发扬传统技艺,不断增添科技内涵。今年亮灯仪式开场前,主办方首次用无人机将两盏大型荷花灯送上天空,为灯会增添新的观赏形式。此外,今年灯彩的制作除了选用纸张、绸缎等传统材料,还新增玻璃钢、长绒毛材质等,让灯彩更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秦淮灯彩,源于东吴,兴于魏晋南北朝,隆于唐宋,盛于明清。千年来,灯彩技艺在造型、制作、材质和主题上形成了独特风格,发展成如今集灯展、灯市、灯景于一体的秦淮灯会。
6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从8岁开始学做灯,见证了传统灯彩技艺与现代艺术、科技的不断“碰撞”。“灯会的魅力在灯彩,灯彩的根脉在艺人。”顾业亮说,秦淮灯彩与其他灯彩的最大区别就是纯手工制作,一位花灯制作艺人可以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成型的几十余道工序。目前南京有超百名扎灯艺人,近万名从业人员,其中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0余位。为更好传承秦淮灯彩技艺,多年来,顾业亮经常走进学校讲解灯彩文化、手把手教年轻人制作灯彩。
融通中外:亮相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欣赏流光溢彩、造型各异的灯组,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品尝饺子、拉面等中国特色美食……春节期间,来自法国、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游客,在距离南京万里之遥的法国塞雷市,同样欣赏秦淮灯彩魅力,感受欢乐春节氛围。
2024年,南京夫子庙文旅集团与阳光法国文旅公司达成合作,将秦淮灯会整体“搬到”法国。2024年11月中旬,辉煌中国(塞雷-南京)秦淮灯会在塞雷市奥布里城堡公园内正式亮灯开放。
阳光法国文旅公司负责人史国明介绍,园内划分为30个不同主题展区,展示数千个大小彩灯。现场设置的传统手工、民乐表演、国风汉服、中华饮食等沉浸式体验区,可以让游客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春节期间,园内还开展了“中国春节周”特色活动。
“进入园内,就仿佛到了中国。特别是‘生命之树’和‘凤飞九天’灯组让人印象深刻。灯会不仅让更多法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而且有效带动了塞雷旅游业发展,我们非常希望继续加强互利合作。”法国塞雷市副市长玛丽亚·拉孔布说。
通过灯会结缘,玛丽亚·拉孔布还在前段时间专程来到南京,出席了1月21日晚的第39届秦淮灯会亮灯仪式,与来自波兰、土耳其、韩国、法国、智利等国家的嘉宾及本地市民共同赏灯。“进入白鹭洲公园展区,我仿佛置身于灯彩构成的文化大观园。以前了解的生肖、灯笼、乐器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以精美的花灯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还有一盏盏荷花灯搭载无人机升上夜空,十分震撼。”
法国是中国灯会“点亮”世界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秦淮灯彩已亮相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豫园灯会、四川自贡灯会等中国其他地方的特色灯会也纷纷“漂洋过海”,闪耀各地节日季,传递浓浓中国年味。
顾业亮曾多次出国展示秦淮灯彩魅力。“2007年,我带着作品到英国,与当地民众交流15天,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学习并尝试制作花灯。2013年,我在埃及开罗开展秦淮灯彩制作和中华文化培训,从5岁的小朋友到80多岁的老人,都对中国灯十分着迷。给我当翻译的埃及姑娘最后还拜我为师,经常通过微信学习相关技艺。在荷兰,我还结识了一位设计师,与他共同设计制作了向日葵花灯。”
在顾业亮看来,灯彩带来光明、给人暖意、寓意吉祥,对渴望美好生活的各国人民来说是一种共通的“语言”。他相信中国灯会一定会走得更远,受到更多国家人民的喜爱,不断“照亮”中外文化交流之路。
融入市场:从“迈出去”到“卖出去”
自1986年秦淮灯会恢复举办以来,顾业亮与灯会相伴近40年,创作了许多精美灯彩,给海内外游客留下难忘的欢乐体验。“从最早出国展演‘圈粉’,到把灯彩产品卖到国外,再到和国外公司合作把整个灯会、上千个灯组‘搬到’海外,一路走来非常不易。”顾业亮说,影响力不断“破圈”离不开产品化开发、市场化运作。
早在2014年,南京市秦淮区就在夫子庙文旅集团旗下成立秦淮灯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业推动灯彩制作设计,灯会市场运营。“除了扎灯艺人外,设计、策划、销售等力量加入,让我们的产品创新、业务承接、项目拓展等能力大幅提升。对外合作有了经营主体,走出去更加便捷。”惠南洋介绍,除了办好秦淮灯会,公司还给全国各地提供灯会服务,综合收入不断提高。
灯会走出去,不能赔本赚吆喝。如何大规模市场化“出海”,秦淮区谋划多年。2018年10月,秦淮灯彩跟随“中国南京周”来到巴黎,乘着“秦淮河”号游船首次惊艳亮相塞纳河上。参加活动的夫子庙文旅集团负责人第一次遇到了史国明,双方一拍即合:“秦淮灯彩要更大范围、更可持续走出去,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海外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很大,我就想,为何不能把家乡的秦淮灯彩带到法国呢?”从小在南京长大、后在法国定居创业的史国明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越来越广。在欧洲,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灯会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
在夫子庙文旅集团董事长殷晟看来,秦淮灯彩“卖出去”才能持续“点亮”世界。“为办好这场‘出海’灯会,我们与法方公司多次洽谈,反复协商灯会方案,力争打造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法国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
灯彩循环利用,助力绿色“出海”。“灯彩公司将部分闲置的龙年春节灯组翻新利用,大大降低前期投入成本。而且,欧洲国家对循环经济认可度很高,这一做法经过宣传后成为一大引流点。”史国明介绍,截至目前,入园参观人数已达16万人次,仅门票收益就有约200万欧元,叠加园内餐饮、游乐场等收入,综合收益超300万欧元。“在塞雷市展演结束后,部分灯组产品还将循环利用,有望在其他欧洲国家继续展演。”
小花灯撬动大合作。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王生说,秦淮灯会极大增进了秦淮区与塞雷市的友谊,目前双方已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意向书,后续还将开展系列产业推介、合作交流。
(本报记者凌军辉 陆华东 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