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过年——春节主题展” 本报记者 舒 琳 摄
在位于河北沧州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小朋友在体验“吹糖人”。 本报记者 舒 琳 摄
乙巳蛇年春节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参加非遗活动、体验地方年俗成为今年春节的一大看点。春节期间,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非遗保护机构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为观众奉上精彩纷呈的非遗大餐,让大家体验非遗、传承文脉。
非遗场馆尽展非遗魅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春节期间举办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受到人们青睐。展览共展示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深入挖掘春节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的基础上,以春节期间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串联起与春节相关的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览期间,该馆还定期组织各地非遗代表性项目进京展示展演,同时开展“传统历法与春节”展览、“春节有好市 非遗馆里过大年”和“张灯结彩过蛇年 灯彩点亮非遗馆”等活动,丰富春节期间主题文化产品和服务。
蛇年春节,湖南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在二楼举行的“蛇年新春非遗特展”包括“观象”“纳福”“乘风”3个部分,汇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曲艺等门类中以蛇为元素的作品,让观众感受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生动表达。在该馆举办的非遗集市上,非遗年货、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市民游客驻足欣赏、购买,更有江四爷腊八豆、玉和醋、沙利文糕点等非遗美食让大家“过足嘴瘾”。
春节期间,位于河北沧州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精心策划了“非遗馆里过大年”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展现运河文化与春节习俗的交融之美,让更多人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在该馆门前广场上,沧州落子、廊坊胜芳高跷、保定徐水舞龙舞狮等节目轮番上演,馆内各类体验互动区也是人流如织,手工香囊制作等非遗体验吸引了很多家庭参与,以非遗为灵感设计的趣味游戏更是吸引市民游客体验,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江苏省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推出四大类13项27场非遗主题活动,其中在“蛇舞新春 非遗来贺——镇江非遗新春系列活动”现场,绳结编织、糖画绘制、蛋壳雕画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锡剧经典剧目《珍珠塔》博得众多观众的掌声、喝彩声……
特色体验推动活态传承
春节期间,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我们的节日——节庆‘叹’非遗春节系列活动”开展,技艺展示、互动体验、限定集章、趣味打卡等“非遗大餐”让大家赏非遗、品年味。在活动现场,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西村窑陶瓷制作、沙河鸟笼制作……大家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手工制作体验中。活动还融合岭南镬耳屋、祥云等设计元素,精心推出“蛇年心愿盲盒”互动环节。参与者拉开“福袋盲盒”,即可“兑现”一张张承载着美好祝愿的心愿卡片:“事事如意”“大吉大利”“身体健康”……每一句祝福语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的非遗传习所从1月31日(大年初三)开始,传统钩针编织、中国结编织、掐丝珐琅工艺画等体验活动迎来络绎不绝的学员。剪一幅金蛇送福剪纸作品、创作一幅工艺画……大家在体验过程中对春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在山东省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在现场展示成品,还带领观众体验郯城木作(木牛流马)、沂蒙面塑、琅琊剪纸、费县手绣、临沭柳编等非遗技艺,参与性强、互动性十足的体验活动受到市民游客欢迎。
春节期间,浙江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非遗馆里过大年”活动,活动集技艺展示、产品展销、互动体验于一体,包括精彩纷呈的非遗节目展演、琳琅满目的非遗年货集市、趣味十足的非遗制作体验。活动期间,海盐滚灯、海盐腔、塘工号子、马灯舞等节目轮番上演,以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现场也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嘉兴灶头画、海盐滚灯制作教学,让群众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湛。
科技助力非遗呈现与体验
春节期间,非遗展馆里数字技术的运用让观众耳目一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厅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技术等赋能非遗呈现。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龙腾星城”非遗活化展新增AI(人工智能)互动区,游客可在此虚拟试穿湘绣礼服、模拟铜官窑拉坯。湖南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馆以“非遗+科技”为核心理念,通过3D打印、AR(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展馆、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山东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通过AR投影、动态交互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市民游客可以通过馆内的LED屏、数字墙等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沉浸式了解传统技艺。(本报记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