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侗戏《侗寨琴声》亮相新年戏曲晚会——
让世界发现侗戏之美
侗戏《侗寨琴声》剧照 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供图
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上,由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创作、排演,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参演的侗戏《侗寨琴声》选段精彩亮相。这不仅展示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侗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侗寨琴声》的创排过程充满艰辛。编剧、作曲蒋步先,导演刘能一、张华等编创人员深入侗族地区采风、调研。编剧和导演深入挖掘侗族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演员则通过反复排练、不断磨合,力求将侗戏的独特韵味完美呈现在舞台上。此外,该剧还邀请多位侗戏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艺术指导,确保侗戏的传统元素得以保留和传承。
《侗寨琴声》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舞台艺术作品,讲述了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杨家林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歌窝侗寨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还原了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的奋斗历程。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主线,《侗寨琴声》涵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内容,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特点鲜明,渲染了“快乐扶贫”“智慧扶贫”的氛围。
《侗寨琴声》在吸取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音乐优美、舞美精彩、故事动人三大亮点。
首先,侗族音乐别具一格。在序幕中,十几位身着侗族盛装的姑娘呈一字排坐开,柔声唱出侗族大歌。“一心等着你哟美丽的姑娘,一心等着你哟勇敢的情郎,再远的路程你莫要迷茫,花桥鼓楼是你我的家乡……”这是传统侗戏中的叙事大歌,用来概括介绍剧情。《侗寨琴声》将介绍融入侗族大歌,让人耳目一新。以往,侗族大歌通常出现在特定场景或者情节高潮来临之时,《侗寨琴声》则让侗族大歌贯穿全剧,以现代的配乐手段进行展示。
其二,《侗寨琴声》对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值得称道。该剧融入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歌、侗族芦笙、侗笛等。这些音乐在剧中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组合,主创团队充分考虑各种音乐的特质,在运用上做到恰到好处。
其三,在表现形式上,《侗寨琴声》以侗戏为基调,突出了侗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交相辉映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采用普通话、当地方言和侗语对白与侗语唱词相结合的方式;在舞美上,通过多媒体墙的运用,烘托出“天、地、人、木、气”的舞台效果,全剧凸显了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同时,主创团队用视觉技术将侗寨鼓楼、花桥、吊脚楼、青山梯田等特色元素搬上舞台,再现新时代农村的生活场景。
该剧也是一部红色主题剧,实现了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成功塑造了驻村第一书记杨家林的感人形象。剧中穿插直播带货的情节,表明扶贫工作不仅要真抓实干,还需要紧跟时代脚步。
侗族被誉为“歌的民族”,侗乡被人誉为“戏的家乡”,“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民喜歌爱戏的至理名言。经历侗族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创作,他们留下了数百个剧目。这些有生命力的剧目通过近300万名侗族人的激情传唱,成为当代侗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侗戏是集侗族歌唱、念诵、讲述和表演等文化艺术于一体,有说唱、有表演的侗族民间戏曲,是植根于侗族文化沃土上的民族优秀文艺形式,为世代侗族同胞所喜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的保护传承工作至关重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侗戏的保护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黔东南州传统戏剧繁荣发展,黔东南州举办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注重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习所的建设,黔东南州各县市积极建设传统音乐相关传习所,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越来越规范。2005年,贵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对黎平县的侗戏师进行了普查和认证,并为其颁发了证书,鼓励他们带徒传艺。2019年11月,黎平县文化馆同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以及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起获得“侗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此外,当地政府还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音乐课程。这不仅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和了解侗戏,也为侗戏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同时,还注重将传统音乐舞台化,通过邀请各村寨组队参加传统音乐表演等方式,向外界宣传侗戏。(吴世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