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经验总结、先进事迹传播和典型案例推广,光明网推出《守护非遗之美》系列微访谈,对话多位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共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非遗之美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静正在接受采访。
本期访谈邀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静,介绍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着力建设非遗智慧库和实践基地的经验做法。
在非遗智慧库建设中,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要是加强非遗的基础研究。“我们连续11年推出非遗的田野调查培训班,召集16个州市的基层保护工作队伍,每年用10至15天的时间集中进行理论学习。随后,大家扎根到田野当中去,采取与非遗传承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来开展田野调查。”王静介绍,这项工作为云南省的非遗保护积累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同时,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推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自2017年以来,完成了9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在非遗实践基地建设中,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扶持培育非遗传承人。自2018年以来,已经举办了“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等培训班。“非遗传承人通过这些平台不断进行交流学习,既提高了保护传承的能力,又对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王静介绍,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还坚持品牌塑造,把优秀的节目集中地呈现出来,通过一系列活动扩大传播效果。
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事迹简介: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6年至今连续举办11期全省非遗田野调查业务培训,初步形成“非遗田野调查培训云南范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编撰出版云南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扶持培育传承人,2018年以来已举办8期“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培训、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培训班和“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传承人培训,在非遗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品牌塑造,持续办好“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两大特色活动品牌。依托南博会、中国国际旅交会等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持续提升“云南非遗公开课”“云南非遗伴手礼”“云南非遗巡展”“云南非遗集市”品牌影响力。坚持科技赋能,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强化非遗网站、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及非遗数据库建设管理,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云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监制:赵刚 车静雯
策划:陶媛
记者:张诗奇
摄像:袁凡雅
制作:韩云龙 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