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非遗频道> 今日头条 > 正文

安庆有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9-27 09:33

  “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

  9月22日晚,安徽省安庆市的黄梅戏艺术中心星光璀璨,悠扬婉转的旋律中,一台《天下黄梅》文艺演出拉开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序幕。

  为期半个多月的艺术节期间,这里将举办戏曲展演、戏曲交流、文旅商贸融合等7大类22项近100场主体活动,来自6个省(市)的黄梅戏院团将在安庆集中展演18部新创剧目、8部保留剧目和21个新创小戏。

  更为重要的是,如期而至的艺术节也将一出好戏与一座城市水乳交融的关系,再次拉到世人面前。

  山水有“调”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黄梅戏《女驸马》

  这是一个不少中国人读着读着就能唱出来的句子,唱的是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也无意间抖落出黄梅戏与安庆的因缘际会。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中国的戏曲,大多发轫于山水,成就百转千回的旋律。

  西接湖北,南邻江西,长江进入安徽首先“遇见”安庆,“拥抱”起有古南岳之称的天柱山。天柱山又称“皖山”,曾是皖国故地,也是古皖文明的发源地,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江山汇聚,让东晋诗人郭璞发出“此地宜城”的赞叹。

  宜城者,也宜戏。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采茶歌在安庆的山水间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200多年前,徽班从这里出发,辗转进京,融南腔北调于一炉,孕育出了国粹京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都是安庆人士。

  在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金鸡村,一座白色石碑被一座四角亭包围。碑上雕刻着“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两侧分别冠以“日”“月”二字。据《怀宁县志》记载: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大量史料表明,“金鸡”就是旧时社戏所祀之神,且在怀宁徽班的早期就被供为所祀戏神。

  “金鸡”可鉴,安庆这座城生来婉转悠扬。

  作为“相对晚出”的剧种,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起初只是一种民间小戏。《卖花记》《西楼会》……走进位于安庆的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一整面立牌陈列着黄梅戏早期的唱本,纸张早已泛黄。

  早先的黄梅戏,创造和演唱者主要来自清代中晚期农民和手工业者群体,依照安庆地区的民歌、时调、灯会锣鼓、弹腔等,结合方言音韵,逐步形成了一种说唱体系。

  安庆的人文底蕴,唤出了黄梅戏的千姿百态。《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的动人传说在这里诞生,并通过黄梅戏传唱。“桐城派”雄踞文坛200多年,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科学家方以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美学大家朱光潜……赫赫声名响彻历史长空,也融进黄梅旋律。

  “京黄故里、黄梅戏乡”,时至今日,在一个个寻常的夜晚,当《女驸马》的经典唱段,从安庆的大街小巷传来,历史和当下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侧耳倾听,这黄梅小调似从过去而来,又要唱进这座城市的未来。

  戏台有“人”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

  ——黄梅戏《夫妻观灯》

  接连不断的花灯曾让《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夫妇应接不暇,而黄梅戏的传承也如这般: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一袭状元袍、一件驸马套,由87岁的麻彩楼双手捧起,交给55岁的韩再芬,韩再芬接过后交给44岁的吴美莲,吴美莲再传递给身侧一众年轻演员……这是发生在去年安庆黄梅戏舞台上的动人一幕——一套有65年历史的戏服,在几代黄梅戏演员手中传递。

  数据显示,全国80%以上的黄梅戏剧团团长和骨干由安庆培养,黄梅戏领域15位“梅花奖”获得者中有10位出生或成长于安庆。树名家,更育新人,今年,更多年轻面孔走上黄梅戏艺术节的舞台,一些经典剧目有了“青春版”。

  碧波荡漾的菱湖畔,一座古朴雅致的小剧场——安庆市再芬黄梅公馆里,青年演员王泽熙在台上废寝忘食地排练着艺术节的大戏。

  舞台下,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轻合节拍,现场指导。2005年该剧院成立至今,已拥有老中青“三级梯队”的人才资源,其中“90后”优秀青年演员20多名。韩再芬说:“过去黄梅戏的舞台只容得下有经验的‘老江湖’,如今我们是利用一切,为年轻人提供登台锻炼机会。”

  一拨拨训练有素的青年力量在此唱念做打、轮番登场,也有一拨拨爱戏的人默默在戏曲传承之路上“丢籽、催芽”。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副院长王琴告诉记者,他们常去小学、初中选苗子,提前谋划、订单培养,“剧团演员平均年龄在十八九岁左右,我们将舞台完全交给年轻人。”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全国唯一一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学校,今年招生又创新高。副院长陈詠说,目前学校共计12个专业,2700余名在校生,学校师生共同创排的大戏成功入选今年的艺术节。

  安庆师范大学成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不但可以招本科生,还可以招专硕,在校人数已在200人左右。“戏曲的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从建设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再到建立话语体系,只有把人才这个‘根’扎深了,黄梅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副院长储著炎说。

  安庆是出了名的“戏窝子”,没人能数得清这里究竟有多少戏迷。如今,安庆全市有11个国有院团、200多个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12个相关协会和非公企业等。

  12年前,戏迷杨利平创立艺群黄梅戏剧团,如今团队已达50人,常去安庆市内及周边地区演出。“今年国庆长假最忙,10月2日开始我们一天要接两场表演。”杨利平说着来了电话,手机铃声是他自己唱的黄梅戏《桃花扇》选段,他告诉记者,团队成员既是演员,更是票友,因黄梅戏结缘。

  譬如团里的指导老师李娟,早年从民俗歌曲转向黄梅戏,专唱青衣。如今虽年逾花甲,很多老唱段她张口就来,“原来我还在《白蛇传》中扮白娘子。”她说那是她最美的时候,“我虽然老了,但戏里的白娘子依然年轻。”

  “十届黄梅戏艺术节,我几乎每一届都会来安庆演出。”来自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辉说,能深切感受到安庆老百姓对戏曲的热情,对黄梅戏的喜爱。

  宜城有“心”

  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黄梅戏《天仙配》

  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说明心心相映方能跨越天上人间。安庆这座城则用党心、民心的“同心圆”,搭起了一条黄梅戏传承绵延的“鹊桥”。

  从1992年开始,跨越32年,按照“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的周期,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连续办了十届。先后推出200多部黄梅戏优秀剧目,见证300多位文华表演奖、梅花奖获得者等戏剧名家登台演出,迎接全国400多个专业剧团和戏曲团体精彩展示,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戏迷票友来安庆互动交流。

  这背后,党委政府持之以恒的推动功不可没。“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爱武告诉记者,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是每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也是重点工程、民心工程。

  新戏,是黄梅戏永葆年轻的关键。安庆市按照“新戏”与“老戏”并重、“大戏”与“小戏”并重的思路,采取“新创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坚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促进黄梅戏艺术创作迈向“高峰”。近5年来,安庆市新创、复排各类剧目200多部。

  《徽州往事》《鸭儿嫂》《太阳山上》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从艺术节走向广阔舞台,《不朽的骄杨》《女驸马》入选全国“百年百部”创作计划,《大清名相》获第22届曹禺剧本奖……漫长的创排过程中,安庆各级党委政府忙前忙后,牵线组队、服务保障。

  创造场景,让黄梅戏生机无限。从为黄梅戏专门建设的剧院、艺术中心,再到公园、夜市、文化街区里专门打造的黄梅戏元素和主题活动。今天,在安庆的大街小巷,戏曲风随处可见,安庆正全力以赴承担“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的责任,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戏剧演出集聚地,努力创建国家级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戏曲阵地和人才建设上持续发力。

  回到“不见不散”的艺术节。一方面聚焦专业性。此次高密度的戏曲展演,申报地区和申报数量均创黄梅戏艺术节历史新高。黄梅戏发展学术研讨会、实施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等集中展示和检验全国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突出群众性,百场精品剧目展演、千场创新剧目小剧场演出、万场百姓大舞台,推广黄梅戏校园课间操、广场舞等,“今年22项活动中,群众性活动占比一大半,为历届最多。真正打造‘黄梅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王爱武说。

  “作为一名艺术节的参演者,我认为安庆在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真正实现了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来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说,黄梅戏深深扎根在安庆老百姓心中,形成了浓厚的戏曲氛围,这离不开地方政府、黄梅戏从业者对黄梅戏的重视和普及。

  未来有“盼”

  只盼你学青松四季长久,切莫学路边草有春无秋。

  ——黄梅戏《小辞店》

  这句唱词唱给有情人,更唱给黄梅戏。同不少传统戏曲一样,黄梅戏遭遇过寒流。想要戏如“青松”,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与坚守。

  9月23日晚,由安庆桐城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新编黄梅戏《方以智》在安庆石化俱乐部开唱。这部戏以桐城人方以智谨遵父志,为救世、图复兴九死一生的坎坷人生为主线,使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式,将话剧、舞台剧、交响乐等元素融入黄梅戏艺术中。

  区别于传统一桌二椅单调的舞台呈现,如今的黄梅戏布景多元,与变换的灯光交相辉映,让观众身临其境;台词设计上偶尔加入一些“网言网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古代与现代对话;传统“三打七唱”基础上加入七弦琴等新乐器……

  黄梅戏能讲的故事更多了,唱罢人间烟火,又起时代新声。把桐城“让三尺”的六尺巷融入戏里,唱出“以和为贵”的精神延续;把安庆望江县“不越雷池半步”的故事融入旋律,借古喻今说清廉;安庆老乡——“两弹元勋”邓稼先被“请”上舞台,倾诉家国情怀。

  在安庆,台上的黄梅戏越来越好看,台下的黄梅元素润物细无声。

  飒飒的“冯素珍”,酷酷的“李兆廷”,萌萌的“春红”……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探索出“戏曲+网络+漫画”的跨界融合方式,推出国风连载漫画《女驸马》,让黄梅戏“破圈”走入二次元,吸引更多年轻人。

  每晚7点半,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网络直播间总能掀起一波高潮。青年演员们身穿戏服、化着戏妆,在专业表演和愉悦互动中,把一段段黄梅戏唱段分享给线上观众。通过网络直播,“老黄梅”俘获了一批新戏迷。抖音发布的2023年度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戏曲类直播中,黄梅戏成为“打赏”票房最高的戏曲。

  线上发力,线下也同样玩出花样。《小辞店》是戏,如今也是安庆市内一家实实在在的店——一家同名的文化艺术体验馆开在了再芬黄梅公馆旁边,集咖啡厅、展陈作品于一体,还能体验一把黄梅戏服饰及摄影。

  安庆青年潘翰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把同班同学赵吉成拉入伙,一起在小辞店工作。“年轻人点燃对戏曲的兴趣,也许可以从来这儿喝杯咖啡开始。”他告诉记者,咖啡厅卖得最好的是一款名为“梨园春色”的特调,他们设计的戏票冰箱贴刚刚上架。

  “试营业两个月我们的客流量就超过千人。”潘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专程来店里打卡,拍上一套戏曲写真。

  更多“黄梅戏+”,带来更多“戏”引力。

  “黄梅戏+旅游”风光正好。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安庆推动“游客成戏迷、戏迷成游客”。今年中秋假期,当地为游客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曲盛宴。3天假日,安庆市共接待游客212.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2亿元。

  “黄梅戏+经济”动能无限。“唱黄梅 兴安庆”圆桌会议连续四年举办,邀请安庆老乡为推动安庆高质量发展贡献“好点子”“好路子”“好项目”;2021年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签约项目达100个,总投资额达515.5亿元。

  绕一座城和一种戏,能看得到多大世界?

  安庆城和黄梅戏联袂给出答案:5年来,当地文艺院团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山东、新疆等近30个省(区、市)80多个城市,先后赴俄罗斯、新加坡、朝鲜、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交流演出。

  这是安庆的深深足迹,亦是黄梅的绵绵戏韵。(本报记者陈诺 刘美子 戴威)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 贵州从江:侗寨禾晾“晒秋”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入驻延安新材料产业园的延安市圣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这款马甲借助石墨烯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只要插上充电宝就能实现发热取暖。入驻延安新材料产业园的延安市圣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这款马甲借助石墨烯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只要插上充电宝就能实现发热取暖。
2024-10-23 16:55
“这么小个头的苹果树竟然能长出那么大的苹果!”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调研采访南沟村的苹果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有记者在看到矮砧密植的苹果树后,直呼意外。
2024-10-23 16:47
土生土长的延安娃陈凯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蜕变为“菇”勇者,小小香菇带着周围的村民们走出延安,产品走出国门,奔向新生活。
2024-10-23 16:44
当秋天降临延安,山川绚丽多彩。甘泉县的延安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宛如一幅绝美的秋之画卷。这里有丰富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是“植物王国”和“天然氧吧”。快来邂逅秋日美景!
2024-10-23 16:39
在历史的长河中,陕西延安富县藏着一条古人的“高速路”——秦直道。它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千里秦直道,最美在富县,让我们一同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追寻历史的足迹,感受那穿越时空的魅力。
2024-10-23 16:36
一块面团,一双巧手,几经揉捏,几笔勾画,上锅蒸熟后,面团变成了花卉、动物的样式。黄陵面花在黄陵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6:33
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达 40.65 万亩,预估产值 52 亿元,从业人口 10.7 万人,“延安小米”品牌价值达 27.69 亿元。昔日滋养革命的小杂粮,如今正引领着延安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持续哺育着延安的振兴发展。
2024-10-23 16:29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首流传在百姓间的打油诗,描述着今日的延安景色。在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抬头看,满目青山,低头看,碧水汪汪,很难想象这是坐落在陕北的小山村。在过去的近30年里,这个小山村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蜕变。荒山披上“绿衣”,怎么做到的呢?
2024-10-23 16:25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2024-10-19 16:29
近日,何超琼在参加“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访谈时表示,自己期待有一天能够走进延安,感受“绿满山川成锦绣”,聆听历史的回声,见证时代的发展,汲取前行的力量。
2024-10-19 16:33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4-10-19 16:20
陆嘉伟:讲好新时代延安故事,探寻延安各行业发展新变化,展示人民群众生活新图景
2024-10-18 19:00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回望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故事,展望新时代延安焕发的勃勃生机,让我们共同关注“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
2024-10-20 18:38
都说延安的木刻版画,刀锋下满是家国情怀,这是因为它们曾在战争时期,被当作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2024-10-20 18:25
10月19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记者们到访延安,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的他们,热血沸腾。
2024-10-20 18:12
10月20日晚,“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即将在延安启动。
2024-10-20 18:12
10月19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到访延安红秀,偶遇秧歌腰鼓民歌。
2024-10-20 17:44
近日,何超琼在参加“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访谈时表示,延安苹果以其卓越的质量和独特风味,赢得了香港和澳门民众的广泛喜爱。延安苹果进入大湾区的市场,成为两地经贸合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剪辑:李晓鹏)
2024-10-19 21:49
陕西文旅推荐使者 冯佳晨:延安精神拥有跨越时空的力量、永恒不变的价值。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让我们一起参与“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
2024-10-19 21: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