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边响起悠扬的马头琴合奏、跳起热烈的萨吾尔登舞,那厢跌打滚翻的跳魁星登场了;这里新疆大馕卖得正火,那边山西的醋坛子开封了……8月22日至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遗展示活动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举办,生动展示文化润疆成果,为各族群众奉上可听可品可感的非遗盛宴。
活态传承 荟萃民间艺术瑰宝
几天时间里,3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4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聚在库尔勒会展中心,生动展示非遗活态传承成果。
河北展位前的空地上挤满了观众,黄上黄盘鹰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保国舞得正起劲。室内无风环境下,黄保国拨动风筝线轮调整快慢、旋转角度,1米多宽的盘鹰风筝在他手中上击、下翻、回旋,引得阵阵喝彩。
黄保国告诉记者,黄上黄盘鹰风筝传承三代,放飞技法中融入武术、太极八卦和舞蹈元素,更具观赏性。“短短一天时间,已经有好几名库尔勒市民向我预订了盘鹰风筝。返回后我将加紧制作,并录制放飞技巧的视频发给大家,希望有更多盘鹰风筝高高地飞在新疆上空。”
象征同心圆的圆洞门、寓意和和美美的荷塘,浙江展位的青绿空间里茶香怡人,古琴声起,一把油纸伞下,“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相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湖传说引得大家驻足欣赏。“古色古香,真漂亮”“浙江非遗真精致”……观众们赞叹不已。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展位上,剪纸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爱凤运剪如飞,刀转纸飞间,博斯腾湖、孔雀河、罗布人村寨等元素跃然纸上。“我从河南来到库尔勒40多年了,最早是来投奔亲戚,后来就在这里扎下了根。退休后,我就带着姐妹们练习剪纸,把新疆的好风物剪下来、传出去。”今年66岁的杨爱凤操着一口河南话,向记者展示自己扎根新疆、扎根库尔勒创作的剪纸作品。
这些年,杨爱凤带着剪纸艺术走进巴州校园,开设剪纸课程、传授剪纸技巧;走进巴州的街道、社区、文化馆,举办剪纸讲座,吸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剪纸爱好者;走进焉耆、轮台、博湖等县,带动老人、妇女拿起剪刀,丰富业余生活。这几天,杨爱凤的朋友圈里都是她与各地剪纸传承人交流切磋的记录,孝感雕花剪纸、长白山满族剪纸、军垦剪纸……通过剪纸,大家共同传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祝愿。
体验互动 人民共享多彩非遗
“我们在会展中心吃石河子凉皮呢,这里的非遗能吃、能看还能带回家,你快坐上7路车来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展位上,库尔勒市民施阿姨给姐妹们打着电话。本届非遗展下设多彩非遗、指尖非遗、乐舞非遗、非遗集市、非遗研学等板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特色美食飘香四溢,可听可品可感的非遗连接现代生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蟳埔女习俗在非遗展上掀起簪花潮,闽南非遗风吹到了大美新疆。福建展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泉州簪花围服饰技艺能人黄芳芳忙个不停。观众不论年龄大小,只要经过她的巧手,都盘着头发,戴着花环,从远处看花枝颤动、摇曳生姿。
“簪花很美,感觉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新疆姑娘古丽尼尕尔牵着黄芳芳的手满是欣喜,“以前在网上看到泉州女生簪花,羡慕得不得了,这次终于有机会体验了,只用10分钟妆造就完成了,我要好好享受做渔家女的一天。”
在指尖非遗区域,汉韵二胡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安敏正向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们讲解二胡琴筒的制作技巧:“6块木板均取材于同一块木料,纹理、密度一致,长短、宽度、薄厚也要相同……”一名中学生说:“制作汉韵二胡的工艺很复杂,需要极大耐心,希望将来我也有机会学习这门手艺。”
乐舞非遗舞台上,泰山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展示了绝活儿“十不闲”,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快的情节,一开口就成为全场焦点。河北的吴桥杂技,山西的潞安大鼓、小花戏,新疆的赛乃姆……伴随热情激昂的旋律,传承人们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唱出、舞出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非遗展期间,主办方还在巴州三馆、天鹅河景区等地举办文博探馆、专场演出和非遗夜游等活动。8月23日晚,在库尔勒孔雀河畔,打铁花传承人们将加热的铁水抛至空中、猛力击打,朵朵铁花绽放在梨城夜空,耀眼夺目。“铁花雨流光溢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希望这项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库尔勒市民阿依古丽说。
山海同频 展现交融大美气象
作为“文化润疆”品牌活动,“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遗展示活动已连续举办4年,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锦州面塑《大盘鸡》、景德镇瓷板画《千年胡杨》、湖北楚简书《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各地传承人们用一双双巧手把新疆元素融入作品,讲好各民族同心同向、共筑家园的故事。
在黑龙江展位,记者遇见了老朋友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新疆已是她熟悉的传艺之所。去年非遗展在阿克苏举办后,孙艳玲深入阿克苏有关县市调研,从纹样设计、技艺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帮助当地绣娘布局产业链。“今年我带来的展品中就有阿克苏绣娘的作品,希望这次在库尔勒与新疆非遗工作者深入交流,为当地刺绣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浙江展位上的石榴元素俯拾皆是,浦江十字花作品《浙疆石榴红》、东阳木雕作品《粒粒同心》、武义棕编作品《我家的石榴红了》等讲述着深厚的“浙疆情”。“《浙疆石榴红》以江南小院为背景,上方斜伸出石榴枝,挂满了红彤彤的石榴果,表达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的含义,下方还有3只小羊,是我们参照新疆的阿勒泰羊、哈萨克羊和巴音布鲁克羊外形绣的,寓意三阳开泰,祝福援疆非遗展越办越好。”浦江十字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明园介绍。
另一边,东阳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蒋宝良的作品《粒粒同心》吸引了不少观众。“蒋师傅的技艺真是了不起,我刚才仔细数了数,木雕上的石榴籽是56个,象征着56个民族一家亲!”库尔勒市民亚库甫发现了作品的“玄机”。“您再仔细看,这些石榴籽的形状像什么?”蒋宝良循循善诱。“看出来了!这是祖国版图的形状啊。”库尔班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这次展览后,我也会深入库尔勒采风创作,与新疆的雕刻艺术工作者切磋学习,选取新疆舞蹈、水果等题材,创作出更多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作品。”蒋宝良说。(本报记者 郭子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