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北五省(区)秦腔人在行动——
以思索推进实践 让秦腔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创新发展,贵在继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不可搞空中楼阁式的创新,而丢掉了秦腔的魂。”近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研讨活动上,今年80岁高龄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表示,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之一,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是弘扬秦腔艺术、推进秦腔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催化剂,它为每一个院团搭建平台,促进剧目的提炼和升华,推进人员的交流和成长。
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的重要内容之一,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研讨活动在西安举办,来自西北五省(区)秦腔领域的相关领导、专家、艺术家以及众多秦腔爱好者齐聚一堂,在戏曲人才培养、创新剧目编排、提升舞台表现、拓展宣传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集思广益,凝聚行业力量,助力秦腔艺术繁荣发展。
在秦腔传承发展的进程中,推出新人新作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柳萍坦言,中国传统戏曲正面临着一个与现代生活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关键时刻。就宁夏来说,过去10年走出了一条适合宁夏秦腔发展的道路,比如,《花儿声声》、加入信天游元素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宁夏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力度,同时与西北五省(区)院团充分合作,把秦腔艺术更好地推向全国。
“好的剧目是剧团的立身之本,而好的作品靠的是人,没有好的编剧、导演、舞美、演员,是无法诞生好作品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梅直言,要爱护创作者、爱护秦腔从业者。《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制定对秦腔的发展意义重大,要进一步优化秦腔发展环境,五省(区)拧成一股绳,把秦腔推向新的高点。
自陕西提出振兴秦腔的口号,已经过去40年了。40年来,秦腔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振兴秦腔渐入佳境。“群众看戏、爱戏,爱的是好看的戏。秦腔作为表演艺术,优秀的表演人才是群众喜爱的关键,出人出戏成为振兴秦腔的第一要义。”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王小康说。
秦腔艺术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颂华章。近年来,西北五省(区)先后创排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其中,《大树西迁》《柳河湾的新娘》《火焰驹》《花儿声声》《锁麟囊》《骄杨之恋》《昭君行》《陕北往事》《根据地》《情怀》等优秀剧目荣获多个权威奖项,共有36位秦腔表演艺术家39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
在谈到创新舞台表现力、增强传播效力时,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介绍,该团通过引入现代舞台设计概念,采用灯光、音效和舞美等技术手段,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同时,建立剧团社交账号,定期更新演出信息,通过直播和互动,提高秦腔影响力。
“戏曲特别是秦腔这种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个长时间、大面积的系统性工程。”戏曲评论家李想说,除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开展大面积推广外,还需要重视戏曲的当代传播力。要进一步重视媒体传播,用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为秦腔人才的涌现、活跃传承氛围贡献力量。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原主任王军武表示,要大力推动基层秦腔院团的发展,创新秦腔音乐表现形式,推进秦腔的发展。与此同时,多位与会嘉宾均表示,需要不断提升秦腔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更好推动秦腔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闭幕式上,跨界融合作品《秦腔与摇滚》颇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要认真思考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方向,如何增强秦腔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如何增强社会公众对秦腔现代戏创作的认可度,如何运用好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如何找到属于秦腔的生活化场景,需要培养和招募什么样的人才,秦腔院团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研讨会上,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金根提出了上述开放性问题,致力于与各位专家及所有秦腔从业者、爱好者一起寻找答案,共同探索新时代秦腔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希望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携手共进,让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杜金根说。(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