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板车豫剧团送戏下乡六十年
首页> 非遗频道> 今日头条 > 正文

板车豫剧团送戏下乡六十年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13 09:47

剧团演员林国华在翻新盔帽。本报记者 张文豪摄

村民在看戏。牛书培摄

“板车剧团”演出现场。牛书培摄

“板车剧团”旧照。受访者供图

  核心阅读

  “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上世纪60年代开始,河南许昌鄢陵县豫剧团的演员们,拉着自制木板车,行走阡陌、坚守田畴,到千村万户送戏,让豫剧在田间地头经久传唱。历经六十载,从最早的板车、架子车,到如今的大篷汽车、流动舞台车,时代在变迁、设备在更新、曲目在创新,不变的是一代代剧团演员们服务乡亲、文化惠民的初心。前不久,鄢陵县豫剧团演员们又出发了,这一次,他们为乡亲们带来了怎样的文化大餐?

 

  傍晚时分,天气渐渐凉爽。河南许昌鄢陵县彭店镇谢坊村,村委会大院挤满了人。72岁的老戏迷赵培龙手摇蒲扇,守在戏台最近的位置……听说村里来了戏班,他早早备好小马扎,“每隔一段时间,就想听听剧团的戏,好着哩!”

  上世纪60年代,鄢陵县豫剧团的演员拉着自制木板车,“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为千村万户送戏。几辆简易板车,拼成流动舞台,“板车送戏”的故事从此流传开来。60年来,曾经下乡用的板车虽已退出舞台,但几代演员历经风雨,仍行走田畴阡陌,把送戏下乡的传统保留下来。

  送 戏

  “自制板车作戏台,不给村民添麻烦”

  一阵开演的闹台锣鼓过后,演员依次登场。舞台上,75岁的老团长冯振庭清了清嗓子,随着音乐起,他开始了剧目《三哭殿》的演出,团里成员配合默契,唱腔声声,精彩纷呈,赢得台下连连喝彩。

  “老喽!我已经退休了,但唱了一辈子戏,离不开舞台!”冯振庭说,如今,只要剧团有需要,他还是会穿上戏服、戴上盔帽,和年轻演员一起下乡演出,“你说,咱们剧团的舞台在哪里?不就在乡亲们的身边嘛,这也是组建‘板车剧团’的初衷。”

  豫中许昌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鄢陵县则是当地出名的“戏窝子”。老演员杨凤娥1958年入团学戏时只有12岁,谈起“板车剧团”,已近耄耋之年的她有说不完的故事。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对戏曲有很深的感情。以前,村民听戏都得盼着逢年过节到镇里去听,哪能在家门口听得上戏呢!现在可不一样了,出了家门就有戏台子!”杨凤娥说。

  1952年,鄢陵县豫剧团成立。上世纪60年代,请剧团来唱戏,是村里的大事。“村里用下田的牛拉车接送演员,村民帮着搭建舞台。常常是为了一场戏,大伙忙活好几天。”杨凤娥回忆。

  “自制板车作戏台,不给村民添麻烦。”杨凤娥说,剧团从农村木板车、架子车找灵感,通过不断改良,设计了由板车组成的流动舞台。车队由起初的4辆、6辆,增加到8辆。到了演出地点,板车拼对固定,立杆、搭棚、挂幕,一个有模有样的舞台就搭建好了。

  贺贵鑫1970年入团,当时年富力强的他,成了8号板车的主力车手。说是车手,其实更像纤夫。老人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剧团老照片,给记者看。泛黄的黑白照片中,一众演员拽着绳索、拉着板车,行进在乡间小路上。身后板车上,装满戏服、道具和锅灶等物品。

  贺贵鑫回忆,那时候送戏下乡,常常要辗转多地,吃饭自备锅灶,住宿则常常在学校教室里临时将就。没有床铺,就在地上多铺几层干草;窗户漏风,就用玉米秆挡住。条件太艰苦了,只好让女演员借宿在村民家……

  在那个物质尚不充裕的年代,剧团用板车送来了精神食粮。借助板车,剧团走到了离家更远的山区,把戏送到了离村民更近的田埂。“板车剧团”也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三下乡”先进单位,成为当地基层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随着时代的发展,板车逐渐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机、东风汽车。2007年,剧团收到了有关部门统一配送的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器材运输难、临时搭台难、转点难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0年前我进团时,已经没有板车了,但还是叫‘板车剧团’,因为艰苦奋斗、节俭办团、一年四季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演员任翠红说。

  坚 守

  “演出用的道具,能自己动手做的我们就自己做”

  从谢坊村送戏归来,次日一早,剧团成员便投入日常排演中。排练室隔壁的办公区,几张方桌拼在一起,成了大家对台词、讨论剧本的场地。座位不够,又在四面加放了长椅、长凳,成了“回”字形布局。

  “巴掌大的地儿,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把大伙聚起来的地方。”任翠红说,“夏天没有空调,戏服都能拧出汗水来。”

  “板车剧团”现任团长贾鄢华坦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剧团开始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受文娱消费多样化的影响,剧团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贾鄢华说,为了糊口,大家开始各自找营生,“像我,就一度蹬三轮车卖菜养家糊口。”

  老演员汪其中在工地找到了一份零工,每天能挣100多元。但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只要团里通知下乡,他便连夜往回赶,“唱戏是本行,不能忘了本。经营再困难,也不能放弃为村民唱戏”。

  贾鄢华回忆,自己2017年接手时,剧团经营已开始慢慢恢复,但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经常使用的盔帽,一般戴两三年就要换新,但剧团的盔帽已经用了十来年,不仅暗淡无光,上面的珠子也基本掉光了。“有时一场戏下来,卸装时发现,珠子又少了好几颗。”

  “有台口才能挣钱养活自己。”贾鄢华说,为了让剧团坚持下来,大家四处找戏源,甚至接一些商业演出来填补剧团亏空,“多的时候一天要唱5场戏”。近年来,许昌持续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惠民演出活动,帮助剧团度过了困难阶段。

  在青年演员王笑笑看来,现在是“苦并快乐着”。今年5月中旬,剧团在周口市西华县下乡演出,一天3场、一连10天。顶着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他背负近20斤的行头在台上翻转腾挪。“一天下来,常常累得饭都不想吃。”王笑笑说,虽然辛苦,但当听到台下村民的喝彩与掌声,他又有了力气。

  王笑笑说,自己入团10年,服装、设备、灯光、音响等都有了很大提升,但“艰苦奋斗、节俭办团”的宗旨仍在延续。“演出用的道具,能自己动手做的我们就自己做,能多用几年的,我们就多用几年。”

  传 承

  “待在农村、行走田埂,这个舞台就很大”

  “金正月、银二月,稀稀拉拉三四月。”在剧团,有这样的老说法,过了上半年的“黄金档”,演出便相对减少。这时候,创作新剧本、排演新剧目,也成了剧团的一项重要工作。

  进入7月,剧团正在紧锣密鼓排演新戏《彩礼情缘》。“哑排、响排都结束了,马上要彩排。”贾鄢华说,前些年下乡演出时发现,一些农村高价彩礼现象依旧存在,有些甚至超出一般家庭承受能力。新戏讲述一对当代青年,摒弃落后习俗、走上创业致富路的故事。

  “不能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要跟紧时代,剧团才能长远发展。”贾鄢华表示,近年来,剧团相继排演了《少年甘罗》《焦裕禄在彭店》等10余部新剧目,通过作品弘扬新风尚,用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排练室一角,有一个小舞台。剧团挤出了30平方米的区域,装修成室内舞台,开展网上直播。高峰时,吸引了2万多人在线观看。

  后台化装、大锅做饭、台下排练……借助短视频平台,青年演员聂俊丽时常分享台前幕后。她来自河南安阳,父亲拉得一手好板胡,但父亲懂得唱戏的辛苦,不愿女儿学戏。谁承想,从小受到熏陶的聂俊丽,还是迷上了戏曲……大学毕业后,聂俊丽进入豫北一家剧团。几年前,“板车剧团”一名青衣演员生病,她前来救场,从此留了下来,如今已成了剧团主力成员,“父亲到现场看了我的表演,感到很欣慰,鼓励我坚持下去!”

  新生力量不断注入,才能改变县剧团青黄不接的现状。贾鄢华表示,剧团目前45岁以上的演职人员近八成,希望能有更多年轻演员加入。

  去年,“板车剧团”共演出633场,其中公益演出113场。今年以来,剧团已辗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多地。“剧团将继续服务乡村,不论人多人少、戏多戏少,只要听到锣鼓响,就会唱下去、唱出更高水平。”贾鄢华说。

  不久前,“板车剧团”申请到一辆崭新的大篷汽车,还没舍得用。车辆由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配送,采用全液压系统,两侧车门可自动打开、升降、铺展,不一会儿,一个80平方米的舞台就搭建好了。

  “感觉戏台还是小了点。”记者说。“足够了。待在农村、行走田埂,这个舞台就很大。”对未来,贾鄢华满怀期待。(张文豪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