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人沈先生为观众导览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如何通过创新激发非遗传统工艺的时代活力,是当前热点话题。近年来,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尝试,千年漆艺得以数字焕新。
“我是数字人沈先生,字仲康,侯官县人,我是脱胎漆器的创始人。”当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以数字人的形象出现在福州市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内时,现场一片惊呼。
数字技术与漆艺“结亲”,得益于6月底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共建的传统漆艺数字化工作营。在8天的工作营期间,学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形式演绎传统漆艺,生动诠释了传统漆艺在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
“传统漆艺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要用当代的语言来表达,用新手段、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手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创办人林正佳说。
“通过数字化技术动态还原漂漆整个流程,视觉呈现上颜色更亮眼,还融入了互动、点化纹路的过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井康琦的数字化创意方案引发关注。
“数字化技术能够更精准、全面地记录和保存漆艺图样,避免其在时代变迁中流失,并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推动传统漆艺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馆长施丽玲介绍,本次数字化工作营是探索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一步。传统漆艺的数字化尝试,不仅为传统漆艺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促使博物馆更加积极地拥抱新技术,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
漆器最大的魅力是稀缺性和收藏价值,这也是数字藏品的核心价值。今年3月23日,编号001的“龙镇海”中国漆镇纸在7轮竞拍后最终成交。“龙镇海”以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经15道工序打磨,由创智联盟公司运用数字技术完成前期设计与建模,经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后于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实物及3D数字藏品。
“此番合作试水,旨在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数字技术的引入,拓展了非遗的呈现形态,使传统非遗展现出新魅力。”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会长陈天灨说。
漆艺师翁德钦在更早时就与十八数藏联合,上线福州脱胎漆器“人间国宝——针刻漆器”系列数字藏品。他表示,通过数字技术将福州漆艺更好地呈现出来,可以增强非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前漆艺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如人工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价格昂贵、受众群体较小、传播力度不足等。针对难题,福建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采用数字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记录郑益坤、蔡水况、黄时忠、郑修钤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技艺。
试水新媒体、短视频,也在漆艺界流行起来。漆艺师吴青是“最早吃螃蟹”的探寻者之一,他的漆艺自媒体视频号如今已小有名气,也积攒了一批粉丝。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为传统手工艺搭建起了走进千家万户的舞台。
“非遗传统工艺不能落在时代的后头。”年过六十的老漆艺人黄新发现,许多福州本地人也不太了解脱胎漆器。深受刺激的黄新从今年年初开始,投入了大量时间与学费,学习数字技术传播知识和技能,从小白班、初结班到短视频班,她在每个班都是优秀学员。她还计划再花半年时间继续学习语言讲解、后期制作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副会长杨佩璋认为,当前我国漆艺传承人及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融合方面,尤其是在现代数字技术应用于漆艺领域等方面的研发存在不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建立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实现系统性、规模化的虚拟复原,并转化为高阶性应用课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教学和生产,也将为公众提供更深入了解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机会。
漆艺在院校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漆艺衍生产品也成为学生在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数字赋能漆艺已在教学中得到应用。”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副会长魏宁说,目前学生在做立体造型时都会先用计算机模拟修正,然后再打泡沫型、裱布、脱胎。
福建师范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陈营鑫运用三维建模实现了太湖石立体造型脱胎漆器的设计。他说:“三维建模能够让立体造型塑形过程更便捷,通过渲染能直观感受成品的最终效果。作者能够不受空间限制进行塑形调整,还能尝试让大漆与泡沫、树脂材料、玻璃钢等材质进行结合,使造型方式有了更多可能,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和灵感表达。”(本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