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花开非遗少年 共享文化盛宴
——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周综述
6月1日,由湖北省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襄阳市樊城区委、区政府主办,襄阳市群众艺术馆(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米公祠拉开帷幕。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逢传统佳节端午,襄阳市非遗宣传周的启动仪式选在文化遗产地、A级景区,蕴涵特别的意义。在米公祠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襄阳市首次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地的双遗产联动。
双遗产联动,在文化遗产地演绎非遗新国潮
6月1日,两队狮子在人头攒动的米公祠门口闪亮登场。随着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袁晓宁一声高亢的“正式启动”,2024年襄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周活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活动,聚集了襄阳牛肉面制作技艺、老河口木版年画、南漳剪纸、吴氏糖画、襄阳香包等26个展示类项目;李氏千捶膏制作技艺、七星镇痛膏制作技艺等3个医疗类项目;还有拉坯体验(曹氏陶器烧制技艺)、熊银匠手工银器制作技艺等3个互动体验项目;老河口丝弦、传统乐器等表演类项目。足足50项非遗、4个端午主题DIY、两场非遗少年研学体验活动,吸引千名市民群众现场体验。“很难得这次能看到这么丰富的非遗项目。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受益,比书本文字要生动精彩得多了!”市民李女士说。
米公祠内一步一景,东苑水上舞台好戏连台,丝竹乐弦之声不绝于耳。最吸引小朋友的便是少儿戏曲《霸王别姬·剑舞》中手挽剑花、娉娉袅袅的动作演排。虽然年纪尚小,但孩子们的剑舞技艺早已练得十分娴熟。中轴洁亭内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表演让现场驻足的市民游客连连称奇。《我是米芾》《宋风舞韵》《国潮舞》等节目陆续登场,参加巡游和游园活动的游客可以欣赏到不间断的表演,真正做到了节目内容多姿彩、活动形式接地气、民众欣赏“零距离”。
非遗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人。本次活动成功地构建了展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带动群众一起学习非遗知识、培养非遗兴趣,鼓励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和弘扬,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精神共富。
非“遗”般的“六一”,在孩子们心里播种非遗希望
非遗传承之当下与未来,皆在年轻人。非遗保护传承从娃娃抓起,对增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六一”儿童节相遇,便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本次活动,主办方特地精心策划了南漳剪纸和掐丝珐琅画两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少年”研学体验活动,旨在让参与其中的青少年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深入了解和传承非遗技艺。活动通过“襄阳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和“文化云享”小程序对外发布招募通知,青少年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并按照要求报名即可参加活动。这种方式既方便又快捷,也保证了活动的公开透明和受众面的广泛性。
南漳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在剪纸研学课堂,南漳剪纸传承人李秀玲受邀现场指导,带领青少年亲手体验剪纸的乐趣。孩子们认真聆听传承人的讲解,了解剪纸的历史渊源、基本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再拿起剪刀和纸张,尝试剪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青少年的才华和创意,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剪纸技艺。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景泰蓝工艺品,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被称作“不用烧的景泰蓝”。在掐丝珐琅研学课堂中,主办方为青少年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能够亲手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掐丝珐琅画。在制作过程中,青少年先将铜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弯曲成形,然后将其嵌入珐琅材料中,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就诞生了。这个过程既锻炼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当非遗走近青少年,传统就有了延续的希望。当青少年走近非遗,收获文化的滋养,传统非遗才能在当代社会获得新的发展活力。
多彩非遗邂逅书香端午,共享“艾”的味道
端午节,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俗节日,不仅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我国首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殊荣的传统节日。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端午佳节不期而遇,展现出一幅幅绚烂多姿的文化画卷。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现场,专门开辟了“拾非遗·童心”活动板块,精心准备了缝香包、绘团扇、拼龙舟三项端午主题DIY活动。
缝香包活动中,小朋友们亲手挑选喜欢的布料和香料,按照指导老师的示范,一针一线缝制出属于自己的香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大家的手工技能,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绘团扇也是端午节期间备受欢迎的DIY活动之一。团扇作为古代女子常用的纳凉工具,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艺一直备受赞誉。活动中,小朋友们在扇面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拼龙舟活动中,小朋友们亲手拼接出属于自己的小龙舟模型,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龙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多彩非遗邂逅书香端午,共享“艾”的味道。完成手工制作的小朋友还可凭制作成品领取一份系着红绳的艾草,将其悬挂于家门口,营造节日氛围。
市县同频,谱写襄阳文化华章
襄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周期间,南漳县以“非遗+旅游”为载体,在天池山风景区举办非遗展演活动;保康县结合端午民俗庆典,举办龙舟赛暨非遗展演活动;谷城县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举办“谷韵‘非’扬、‘遗’心传承”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枣阳市创新“战国服饰新国潮”表现形式,在熊河文化广场举办非遗宣传展示展演以及粗布制作技艺体验活动;宜城市发挥地方优秀文化优势,举办特色非遗项目游演活动;老河口市结合“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主题,举办非遗进乡村活动;襄城区落实《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传承人培训工作,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互动交流活动;襄州区以当地特色非遗项目“程河柳编”为依托,举办非遗进校园和非遗条例宣传活动;樊城区在陈老巷举办“弘多彩非遗、展乡愁影像”老樊城照片展、非遗传统手艺展活动,以及在小江西会馆举办“如漆而至”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全市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共推出近百场别具风格的非遗活动。
近年来,襄阳市积极推动《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保障传承有法可依。“链接”现代生活,让非遗处处生花:连续多年100场非遗进景区演出活动在华侨城、唐城、古隆中、关圣古镇等地循环上演;引入“非遗书场”“打火炮唱花鼓”等赛事活动;在华侨城奇幻度假区打造1万平方米的历史文化街区,让非遗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引客入襄”百万人次。组织开展“非遗少年”实践教学、暑期普及班、研学体验官等活动达580余场次,参与青少年3万余人次,每期新闻阅读量超3万。2023年,创新引领非遗发展范式,对全市110名中小学美术老师进行为期一周的技能培训,推进非遗与校园美育课程进一步融合,让非遗成果在校园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和 琼 余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