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悬艳阳立夏,淳香歌声入画。5月12日,“四月里来好风光”——高淳民歌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讲唱会由国家大剧院主办,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和南京市高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承办。
讲唱会由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教师郭燕龙及其学生,高淳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小玲,高淳农民孔庆刚、谷顺福、朱克报等倾情演出,通过展演高淳地区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体裁的民歌,让观众切身感受到高淳民歌的水乡音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孔庆刚、谷顺福演唱《十绣荷包》
讲唱会上,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以对谈的方式与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淳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九林以及郭燕龙共同交流了高淳民歌的体裁特征、演唱风格、润腔特色以及高淳民歌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同时,向观众介绍了江南圣地、“国际慢城”——高淳,并对其优美旖旎的自然环境、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纷繁多样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另外,张天彤还邀请南京市高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区文联主席刘敏对高淳区的民俗文化以及非遗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张天彤与嘉宾郭燕龙对谈
张天彤与陈九林对谈
张天彤与刘敏对谈
高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孕育了储量丰厚、清丽柔婉又不失高亢嘹亮的高淳民歌,呈现出语言美、行腔美、曲调美、音色美和情韵美的韵味特征,成为苏南地区颇具特色的代表性民歌。
张天彤教授表示,要唱好高淳民歌,首先要掌握它的味道,尤其要注意方言的韵味,这是体现区域风格的重要因素;高淳民歌的衬词、衬句虽然短小,但填至歌曲中,显得丰富饱满;由于高淳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唱法上呈现出“直多颤少”的特点。
“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孕育出来的、带有浓重的历史记忆、饱含着精神家园的传统民歌,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相信观众会慢慢提出期待,那也一定是我们音乐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张天彤教授说道。
夏小玲、沈云演唱《迎春花开枝头香》
大合唱《打夯号子》
高淳民歌是南京高淳的传统民歌,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高淳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习俗。高淳早在63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先民们在渔狩、牧耕过程中,创造出了原始的劳动歌曲,如打夯号子、划船号子等。目前,部分高淳民歌编入《江苏民歌音乐选集》,其中《五月栽秧》《采红菱》《一粒下土万担粮》《卖货郎》等已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民歌。(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