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仁丰里文创集市 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张 影
在江苏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一隅,袁荔连续盖下6枚不同印章,一幅套色“鱼跃龙腾”图便跃然纸上。她与设计团队研发的200余枚印章,引来“集章”爱好者频频“打卡”。印章体现着扬州本土文化,让这里的风景、历史、文化元素跃然纸上。
古运河穿城而过,见证扬州2500多年的建城史。作为扬州古城区四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完整保存唐代“里坊制”格局,明清时为官府驻地及官府要员居住区。
从空中俯瞰,长700米左右的主干道仁丰里犹如一条鱼脊,从鱼脊向两侧衍生出数十条支巷,128处传统风貌建筑分布于街巷间,阮元家庙、旌忠寺等文物建筑保留着历史遗韵。
袁荔是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出生的“70后”本地居民。18岁后,她到上海闯荡,但故乡始终是她牵挂的地方。后来,她回到仁丰里开启事业“第二春”,经营起恬菡小筑民宿和盖章馆。
在袁荔眼中,政府对街区进行“微改造”,在保留了街区原有历史风味的同时,让街面环境变得更干净了,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更便利了。
锔瓷、通草花、雕版印刷……漫游街巷,15家非遗工作室给游客带来了新鲜的文化体验。
除非遗工作室外,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还为闲置的房屋引入特色民宿、文化空间等40余家。这些经营者中有退休的本地居民,也有冲着文化氛围而来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者。
“人需小记”的店主黄爱国手上拿着一件表面带金色蜈蚣纹路的小巧瓷器。黄爱国是扬州市广陵区锔瓷技艺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锔瓷是用金属锔钉修补破损瓷器的一种传统手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古语就是从这项技艺中衍生而来的。
“锔瓷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黄爱国说,以前普通家庭修补瓷器是因为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现在的人来店里修补瓷器则多是对器物本身有很深厚的感情,有着惜物之心。在修复瓷器外,黄爱国还尝试售卖创新型瓷器产品,“在瓷器上打几个锔钉作为装饰,形成残缺的美学风格。”
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3年,黄爱国有一种归属感。他说,每一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在怀旧的氛围里犹如见到了老朋友,“可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里比纯商业街区圈子更有意义,我们更多的不是做买卖,而是传承文化。”这也是吸引许多文化工作室落户仁丰里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4年起,扬州先后制定《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仁丰里综合整治规划》,将街区定位为具有适宜人居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优先发展,为街区注入源源活水。
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宣传委员朱涓介绍,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业态的引入设置了门槛,优先引进本土的非遗技艺,同时兼顾文旅融合项目。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老城“微改造”中,坚持“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原则。随着街区环境整治、市政公共工程、房屋修缮、建筑活化利用的推进,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落地,曾经破败杂乱的老街如今愈加鲜活、灵动。
朱涓说,居民欣喜地看到,文化创意产业不会产生噪声污染,同时为生活提供了便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从我们引入这么多文化工作室之后,仁丰里就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古城焕新的一个缩影。扬州古城明清历史城区面积达5.09平方公里,有传统街巷500余条。在古城有机更新中,一街一巷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与荣光。
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顾风长期从事扬州古城保护。他认为,古城保护要保住街巷体系、历史风貌、文物建筑等,更不能忽略原有的邻里关系、生活方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每条街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