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于4月13日至18日在海南举办。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品牌参展,其中丰富的非遗展品交流互鉴成为本届消博会的一大亮点。
非遗成为国货潮品
在消博会海南国货潮品馆,一对高2.2米、腹径90厘米的巨型椰雕花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椰壳本是废弃之物,海南省级非遗椰雕工艺传承人符史琼花费4年将之精心雕琢成巨型椰雕花瓶。对海南椰岛艺人来说,仿佛万物皆可椰雕,椰雕花瓶、笔筒、象棋、茶杯、茶壶、储蓄罐……充分融入生活,为椰雕非遗保护利用打开了思路。
海南非遗项目众多,椰雕、黎锦是其中的代表。古老的黎锦已逐渐融入现代生活。在海南国货潮品馆,海南非遗品牌“希椿”创始人瞿春春带来的有黎锦纹样的袜子被抢购一空。海南黎锦创新应用于各类时尚单品,如岛服、披肩、挎包、腰包、文件包乃至护照包等。“希椿”这次推出了服装、家居、礼品及文创产品,均基于海南的非遗项目开发,很受欢迎。一样的黎锦、一样的椰雕,与往年相比,这些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明显增加了创意色彩,设计感比以前强了。
借助消博会的舞台,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策划组织了200平方米的海南国货潮品馆。国货潮品馆按展品和展示功能,分为文创潮品、黄花梨、黎锦、椰雕、藤编、沉香和非遗互动体验等十大展区,突出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充分呈现“国潮风”特色,成为中国传统商品走出去的新赛道。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共服务处(非遗处)负责人表示,海南国货潮品馆此次展出的近千款产品,集成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海南非遗也在交流中迸发出创新灵感。
首次采用全岛办展模式
本届消博会首次采用“1+N”全岛办展模式,除主会场外新增3个分会场,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红利,展现消费新场景、新领域、新亮点。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展会内容,也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在琳琅满目的河南展馆的展架前,洛阳九朝文物、金谷轩绞胎瓷、苗家钧窑、廷怀汝瓷等带来的唐三彩、绞胎瓷、钧瓷、汝瓷等非遗、老字号艺术品展示了“老家河南”的文化底蕴。
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的唐三彩工艺复杂,拼接、上釉等需要手工制作,烧制周期也较长。“按传统工艺,一只2米高的唐三彩马素烧七天七夜,釉烧将近三天三夜。即便是一些小物件,素烧、釉烧加起来也不少于3个日夜。”该公司副总经理高艳峰说,“我们的产品造型多样,既有传统产品,又有憨态可掬的唐三彩仕女俑,很受欢迎。”
“消博会不仅是展示汝瓷文化的好窗口,也是卖货的好时机。”廷怀汝瓷展台负责人张翠芳说,每次来海南参加消博会都会卖断货。
浙江杭州的王星记扇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首次参加消博会。掌门人孙亚青创新融合制扇技艺,应用现代科技,通过数字技术分析市场需求,从而设计出既可扇风取凉又能遮阳避雨的王星记扇,很受年轻人欢迎。
景泰蓝冰箱贴、憨态可掬的“墩墩马”、可作手机支架的唐三彩侍女俑、活灵活现的釉彩生肖、珐琅工艺打造的古风黄金饰品、融入黎锦材料的旗袍……创意创新是非遗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各地区国货潮品、老字号非遗产品体现了非遗人“中国智造”的匠心理念,涵盖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根植于非遗元素的新国货是消博会一支突起的新生力量。
更多国家参与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59国人员免签政策加持下,今年来自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10余个重点国别和地区的采购团和100余名全球头部企业高管到会。其中,英国、蒙古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首次组团参展,围绕高规格消费品、高科技创新、旅游胜地、独特文化体验等维度,积极推动世界各地非遗的交流传播。
非遗人要走出去,不闭门造车,交流互鉴才能创新不断。骆驼皮灯在巴基斯坦已传承900余年,但目前巴基斯坦只有60人在从事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此次骆驼皮灯第一次来到消博会。而海南省级非遗昌江牛皮凳也由动物的皮革制作而成,与骆驼皮灯有异曲同工之妙。昌江牛皮凳制作技艺传承人林庆飞从中受到启发,将通过学习骆驼皮灯的设计造型与巴方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让昌江的牛皮凳更好地走向世界。
叙利亚带来了同样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吹制玻璃。这项技艺在202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是重要的市场,首次参加消博会,我只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项非遗,也关注到叙利亚的文化。”叙利亚馆负责人董晶岩说。
在全球化时代,非遗拥有更宽阔的舞台。本届消博会释放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的海量需求,消博会不断放大溢出效应,非遗在国际国内消费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增长空间。本届消博会主办方在发布会上表示,非遗在海南消博会的舞台上分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文化促消费、以消费彰显文化的良性互动,更多的非遗人增强了自信。(本报驻海南记者 陈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