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侯红琴 西安三意社供图
“清风徐来增凉爽,为遣情丝赏秋芳。花园里边眼界广,胜似那整日守闺房……”这是秦腔《火焰驹》的经典唱词。在陕西西安三意社2024新春巡演中,戏中角色黄桂英在西安三意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侯红琴的诠释下“活”在了舞台之上,收获阵阵掌声。
西安周至县素有“戏窝子”之称,出生于此的侯红琴从小听着秦腔长大,高亢激昂的秦腔陪伴她的童年,指引着她的成长。1987年,还在西安市艺术学校上学的侯红琴亮相陕西省戏曲春晚,一曲秦腔《三娘教子》唱罢,让专家和观众眼前一亮。那一年,她才16岁。
纵然才华初露,勤学苦练依然是戏曲幼苗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热爱秦腔,侯红琴付出再多努力也甘之若饴。上学时,她每天起早贪黑地练吐字、学唱腔,爱学习、练功勤、能吃苦。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成了她的引路人,向其传授了《苏三起解》《表花》《探窑》等传统经典折子戏。“肖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唱戏,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侯红琴说。
1991年,侯红琴刚进三意社就排演了《法门寺》《玉堂春》《三娘教子》《狸猫换太子》《少帝轶事》等剧目。多年来,侯红琴荣获第三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中国第八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三、四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最高荣誉奖,陕西省最美志愿者等奖项和荣誉。
从上戏校到进入三意社,再到成为三意社的掌门人,侯红琴已在秦腔艺术园地里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秦腔,秦腔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财富。”侯红琴说。
西安三意社始创于1895年,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百年剧社之一。2005年,侯红琴成为三意社社长。从演员转变为剧社掌门人,侯红琴肩负起百年秦腔剧社繁荣发展的重任。她深知要不断擦亮百年剧社的金字招牌,“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就是根基和脊梁。
近年来,在侯红琴的带领下,三意社凝心聚力创排30多部全本秦腔剧目。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横渠先生》让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的大型红色戏《陕北往事》获陕西省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眉户现代剧《山花》精彩呈现脱贫致富、守护青山绿水的故事,秦腔版《哈姆雷特》以“核是莎剧、魂是秦腔”的艺术追求刮起创新之风……
三意社把“传帮带”视为传承振兴百年剧社的抓手。侯红琴认为,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与赓续,三意社同样要给年轻人展现的舞台。“我们排演的新版《周仁》,让青年演员杨升娟一举摘得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些年,三意社排的很多新戏、大戏也是由年轻人挑梁。”侯红琴说。
多年来,三意社以演出为中心,坚持把压箱底的好作品送到基层。行李箱是侯红琴办公室的必备物件,里面备有春夏秋冬的衣物,是她说走就走的演出行囊。
“近50天里,演职人员沉浸在紧张而密集的演出工作中,深切感受到广大戏迷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和对三意社的深情厚谊。每位演员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大家深知,台下就座的不仅是喜欢三意社的戏迷,更是深爱着我们的家人。”谈及三意社2024新春巡演,侯红琴表示,在不少地方,演职人员刚下车,村民就敲锣打鼓地相迎;每场演出结束后,戏迷在后台出入口等候,为演员送去鲜花和掌声。侯红琴表示,此次新春巡演从龙年大年初三开始,在西安、宝鸡贾村塬、甘肃天水秦州区和秦安县等地演出近80场,线上、线下惠及众多观众。
侯红琴说:“守正创新是传承秦腔的最好方式,也是兴社强社的基石。我们要扎根人民,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用高水平、高质量的戏曲佳品来回馈人民。”(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