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光明日报、光明网成功组织了六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出了尚长荣、冯骥才、张伯礼、金巴扎木苏等6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120位提名人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及时代魅力,讲述传承人精业笃行、臻于至善的匠心故事,光明网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网络宣传活动,积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
“贴青可是个技术活儿,必须要达到‘三齐一圆’的要求,即顶齐、节齐、边齐,收拢圆浑,复成竹节,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日前,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在西子湖畔“摆摊”开讲,向往来游客讲述展示西湖绸伞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
始创于1932年的西湖绸伞,因工艺精细、秀雅美观,又被誉为“西湖之花”。“当时,实业家都锦生受到国外绢伞的启发,决心利用杭州丰富的丝、竹资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杭州元素的绸伞。通过一批技术人员的努力,杭州都锦生丝织风景厂克服原材选料、伞骨技术、伞面装饰等诸多困难,成功研制推出西湖绸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介绍,西湖绸伞属于工艺伞的范畴,主要用于生活装饰,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彼时电影明星、太太小姐的追捧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绸伞的年产量达到60万把左右,其中三分之二出口海外,西湖绸伞也成为杭州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1977年,我到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跟着师父竹振斐学习制作西湖绸伞,可以说见证了它最鼎盛的发展时期。”宋志明回忆到,随着机器仿制伞的大量生产和原材料等制作成本的升高,2000年以后西湖绸伞的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不少制伞师傅改行收山,也让西湖绸伞的制作手艺濒临失传。
图为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西湖绸伞。
经历了西湖绸伞发展的潮起潮落,宋志明意识到了传承传播的重要性。他一边带着西湖绸伞亮相各大展会,一边与当地的学校展开合作,“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先培养老师。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学会制作西湖绸伞以后,再将它搬进课堂,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宋志明介绍,在一年的美术课程里,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绘画伞面、动手制作伞骨,通过“零距离”的接触感受西湖绸伞的魅力和文化。
“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小朋友,他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自己制作完成了一把伞,特别自豪地拿过来给我看,跟我说他觉得这样的课程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知识。”宋志明说,每每听到这样的反馈,他都很高兴、很欣慰,“这说明我们的路径是对的。非遗就是要从小抓起,走进校园。这样我们的技艺才不会流失掉,可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图为宋志明进行西湖绸伞制作。
2008年,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宋志明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西湖绸伞的传承传播也逐渐向纵深发展——通过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科普课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验到了精湛的非遗技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也通过建立“融创西湖绸伞工作坊”,将非遗进校园延续为长期活动。
如今,西湖绸伞不仅走进校园,还走出课堂,与社会各界进行联动实践宣传,“若想更好地保护非遗,传承很重要。我们组织师生们开展西湖绸伞体验活动,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西湖绸伞,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吕晓丽说。
“现在有这么好的形势、这么好的机遇,我们更要努力,也有责任把西湖绸伞传承下去。”今年,西湖绸伞不仅走进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与年轻人“打成一片”,还亮相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谈及未来,宋志明信心满满,“我相信通过这些新的传承思路、新的传播理念,西湖绸伞会慢慢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策划:赵刚
记者/制作:陶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