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丰傩:“傩”动乡愁两千年
首页> 非遗频道> 今日头条 > 正文

南丰傩:“傩”动乡愁两千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11-30 09:50

  “三伯”叶根明手提单面鼓,鼓槌落定,锣声渐起。

  头戴黄巾,身披红底碎花彩衣,系一张青面獠牙、额佩铜镜的傩面具,执一把木质开山斧……傩神庙门洞开,傩班依序而入。

  从开场舞《开山》到《关公祭刀》,时而蹲起跳跃、闪展腾挪,时而猜拳斗酒、席地而坐……锣鼓喧嚣中,或紧张或戏谑,或刚劲或缠绵。一旁观傩的孩子拧紧了眉,紧盯着庙里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一丝一毫。

  一鼓一锣,时急时徐的节奏回荡在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小小傩神庙里,隐隐有远古而来的威仪凛然,又夹杂着乡土人情的幽默诙谐。

  傩,古人驱鬼逐疫的仪式,后演化为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在江西南丰几乎每个乡镇,每年春节,初一“起傩”,元宵后“圆傩”,其间傩班走村串户,祝福纳吉。

  据考证,南丰跳傩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因其古朴质拙、颇具原生形态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南丰傩班多以自然村组合,艺人主要是本地农民。清末至今,南丰地区至少有182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目前南丰仍有2000多名傩舞艺人,保留100多个具有原生形态特征的傩舞节目,珍藏100多种、2000余枚傩面具。

  一项古老的民俗仪式,为何能在这个总人口32万、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以“南丰蜜桔”闻名于世的江南小城开枝散叶,历经千年不衰?年复一年,从青丝到皓首,一代代南丰人在古老的傩舞中,开启新年,祈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国安康。

  石邮傩:向世界揭开傩舞的神秘面纱

  提起南丰傩,石邮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这个坐落在三溪乡间的传统村落,被誉为“中国傩文化第一村”。不久前过世的石邮傩班“大伯”罗会武,曾被授予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石邮村傩神庙门口的石制门联,道出了石邮傩曾经的辉煌。据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氏重修族谱·石油(邮)乡傩记》记载:明宣德年间,石邮吴氏第十七世祖“太尹公”吴潮宗曾在潮州任县令,为驱邪避疫,他将傩从广东潮汕地区带入石邮,至今石邮傩神庙里仍供奉有“傩祖”吴潮宗的塑像。

  自此,石邮傩作为吴姓宗族的“家傩”,延续发展至今。吴家为傩班活动提供经费,选出“头人”管理傩班事务,但吴姓人不允许跳傩。石邮傩班共有8位艺人,都是村里“杂姓”人,称为“八伯”。“大伯”为长,依次类推,退一才能进一,其中前“三伯”可授徒。

  石邮傩风格粗犷古朴,颇具古风。据南丰地方文化研究学者顾建华介绍,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石邮傩舞就吸引了不少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戏曲理论家曲六乙就曾多次到访石邮,现场观看傩舞;日本学者广田律子曾六进石邮,认为石邮傩“具有神秘而狞厉的风格,显示出一种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战胜魔鬼的深沉力量”;法国学者庄雪婵在人类学著作《逢场作戏》中辟专章详细介绍石邮傩。石邮傩也是南丰最早走出国门的傩班——早在1998年,石邮傩班就曾应邀赴日本交流演出。

  在石邮人心中,跳傩是一年中最庄严神圣的仪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傩班队伍在爆竹声声中走村串户,好不热闹。在外打拼的村民们纷纷回乡,邀请各地亲朋好友一同观傩。

  “每年大年三十早上起傩,给傩太子换服装、洗脸;初一跳傩,十六晚上搜傩,凌晨时间圆傩,傩事活动结束、圆满了,选择吉利的时辰,再把面具装箱。”石邮傩班“三伯”叶根明告诉记者。

  “起傩、演傩、搜傩、圆傩”四个环节都有繁琐细致的规矩,每年跳傩的时间和路线,也有严格的规定。八个节目《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内容和动作,不允许任何更改和走样。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为神。”叶根明用一句俗语,道出了傩舞艺人面对傩仪的郑重。

  1984年,16岁的叶根明因为看傩舞“好玩”,开始学习跳傩,师从罗会友、罗会武等石邮傩班老艺人。“规矩”,也成了他与傩结缘近40年的人生注脚。

  南丰傩易学难精,需要反复练习,艰苦付出却少有回报,让很多年轻人浅尝辄止。在傩班,不仅跳傩有规矩,出行、吃饭都要严守祖制。一个动作做不对,头人手里的烟袋锅就狠狠砸来。

  学傩两年后,生性好动急躁的叶根明,因为受不了“规矩”,和头人起冲突,一怒之下离开了傩班。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还在温州做过皮鞋,出走傩班的那些年,叶根明赚了不少钱。

  “大伯去世了,傩班要招人。”几年后,傩班招人的消息传来,村里人又将目光投向了他。面对家人的劝说,叶根明倔强地不肯低头:“要我去可以,叫头人来赔礼道歉,由他来请,我就回去。”

  没想到,头人听闻,主动登门赔罪。看着老人诚恳的面容,叶根明心里愧疚,于是揣着24个红鸡蛋,正式办了拜师宴。回归傩班的叶根明心里留下疑问:为什么“头人”为了傩,要如此付出?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在“中国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一场演出,大批海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石邮傩班。隐匿在乡野村头的傩舞逐渐被挖掘整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叶根明脑瓜子转得快,当起了傩舞“翻译”,把一直以来口耳相授的傩舞“译”成可理解并流传的文字,协助相关专家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南丰傩舞资料册》的搜集整理工作。

  1998年,叶根明跟着傩班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日本名古屋等地巡演。来自南丰乡间的中华传统舞蹈,在异国他乡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这一刻,他意识到南丰傩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回到南丰,叶根明开始着手进行傩舞的推广普及工作。当时的头人严守祖制,不愿意向外传授傩舞,甚至将傩舞面具锁进庙里。叶根明只好自掏腰包,做面具、搞演出、进校园,拓展石邮傩的影响力。

  2006年,南丰跳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的“大伯”罗会武成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除了为乡亲们跳傩,石邮傩班有了更重大的责任: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变迁,头人更新换代,观念也逐步转变,小小的石邮傩班渐渐拧成一股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同年,叶根明在石邮小学开设了“少年傩班”,义务传授傩文化知识。2013年,石邮村傩班与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创作了以南丰傩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傩·情》。历经600余天,这部作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此后几年间,《傩·情》出国巡演,反响热烈。

  走进石邮小学校园,书声琅琅,校园文化墙上印着少年傩班的照片。叶根明满脸骄傲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他已经带出了好几批、上百位学生,许多孩子都在省市级舞台上表演傩舞并拿过名次。“孩子们长大了,不一定会从事这个职业,但作为石邮人,提起家乡的傩舞,要能说出一二。”石邮小学校长方建琴说。

  “年纪越大,越能理解头人,真是了不起。如果不是他们坚持,石邮傩早就丢掉了。”跳了近40年傩,叶根明对傩的那份敬畏越来越深,也渐渐读懂了头人们为传承傩舞付出的心血。头人敲敲打打,耳提面命的“规矩”,固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却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护住傩之根脉。

  近几年,叶根明因腿伤不再跳傩,转而专心从事傩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工作。那个和“规矩”对抗的少年长大了,将傩文化传承的重担扛在了自己肩上。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要把它传承好。如果在我手上没有了,上对不起先人,下对不起自己。”叶根明说。

  上甘傩:傩舞悠悠承载“乡愁”

  从南丰县城驱车到白舍镇上甘村,要经过一段几十分钟的山路,层林葱翠,漫山的南丰蜜桔纷纷在枝头挂了果。兜兜转转间,视野豁然开朗,一道清溪在眼前铺开,岸边石雕依次排列——开山、罗汉、福禄寿喜、傩公傩婆——雕的全是上甘傩面具。

  上甘傩班共有40角76枚面具,算得上南丰地区面具数量最多的傩班。除了常见的开山、钟馗、关公等,还加入了孙悟空、猪八戒、张天师等角色,融合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清小说、地方戏曲中的元素。

  上甘傩又称甘坊大傩。上甘傩班是南丰现存延续时间最长的傩班之一,带头者是甘姓族人,也是此地跳傩的“主力军”。上甘傩班不称“头人”,而叫“正印”,取执掌印鉴之义,负责傩班的管理工作和仪式主持,副手称“偏印”。整个傩班共24人,可分作两班表演。

  傩分“文武”。与石邮傩的原始古朴不同,上甘傩是典型的“武傩”,人多、面具多、节目多、节奏快、难度高。9个节目,仅《打罗汉》一节,就颇具看点:中间的“罗汉”身上最多要挂六个人,最上一人还要倒立,是对体力和技术的极大考验。

  因此,上甘傩班一直是老中青三代齐全,两头少、中间多。上甘傩班艺人唐飞龙介绍,如今上甘傩班50岁以下占比40%左右,傩班最年轻的弟子20岁出头,刚刚毕业,逢年过节都要回乡跳傩。上甘大傩从正月初一开始,十八正式结束。正月十三和十四分作两班,在村中各家跳常规傩;到了晚上还要做“装跳”仪式“索室驱疫”,为邀请傩班的主人家趋吉避凶,祈求平安;正月十二之前,还有喜事傩、愿心傩等仪式,为村民婚嫁生子等人生大事祝福纳吉。其间傩班收取“禄礼”,收来的财物交给傩神庙公用,傩班艺人不取一分一毫。正月十八当天晚上,要在傩神殿举行“解傩”仪式,杀猪摆宴,备办供品,傩班、村民与来客一同赴宴,用的正是这笔村民供奉。

  上甘跳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甘氏先人甘凝屡举进士不就,入三茅山学道,还乡后在了溪边繁衍定居。村中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小庙,最大的傩神殿为明代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迁建,殿内正中神坛奉祀木雕清源妙道真君坐像,两旁分立千里眼和顺风耳。东侧塑土地,西边立“演傩先师”牌位。神坛上有小阁楼,存放装傩面具的圣箱和道具。

  顾建华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上甘村度过的。在他的记忆中,上甘曾经是周边乡镇的“商贸中心”,商铺林立,以豆腐最为有名。行走在狭窄的青石板路上,脚下是绕村的溪水,两侧是明清木构建筑。雄浑刚劲的甘坊大傩就是在这蜿蜒的青石板路上跳起,长长的队伍身着红衣,伴着烟花火铳,红红火火中,开启上甘人对来年的企盼。

  圆傩仪式中《捉刀》一幕,田螺大王出场,伴着铁链在地面拖拽的响动,凶神恶煞的面具上挺立的鹰钩鼻,曾让年幼的甘建华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敬畏。

  “铁链不能扭,不能断,不吉利。”“正印”甘永福在一旁解释,年届八旬的他,一口乡音未改。甘永福7岁时跟随父亲学跳傩,16岁正式加入上甘傩班,1994年开始担任“正印”,对跳傩的流程仪式熟稔于心。近些年因身体抱恙,甘永福跳得少了,但对傩的虔诚敬畏之心却渗入一言一行。

  走进傩神殿,甘永福打开面具箱,樟木香气扑鼻而来。上甘傩面具最特别之处,在面具的内部——每个面具上都写有捐赠者的姓名。同样的,村口那排石雕,也刻着捐建者姓名与捐建时间。

  为了弘扬和传承上甘傩舞,上甘村乡贤与村民们一起,自筹资金,利用上甘村石头多、质地好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聘请能工巧匠,把上甘傩面具一一雕刻入石。

  “乡贤传承上甘傩,这是一种独有的现象。傩形成了一种情感的链接,把这批人紧紧地扭在一起。”南丰县图书馆馆长李秀华介绍,她曾为此专门做过调研。历史上,上甘村曾走出17名进士、68名举人、59名监生、207名秀才,傩在地方宗族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上甘傩神庙,可以看到庙柱底部的石质基座上,刻有“甘时文助”字样,相传与傩神庙同龄,乡贤传承上甘傩的传统可从中管窥一二。

  “南丰人从小看傩,会有浓厚的‘乡愁’情结。跳傩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向祖宗致敬的一种家族祭祀,是村里集体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情感联系,人们相信傩有力量,传承家法家训。”李秀华说,“有乡贤告诉我,自己小时候不觉得,年纪大了更需要回归内心,回归对传统和祖先的敬畏和尊重。”

  南丰傩面:传承与创新相互交融

  在南丰县图书馆“无烦群像——南丰国际面具文化陈列展”中,一尊憨态可掬的《桔王》木雕吸引游客驻足。“桔王”头顶龙首,形似傩公,笑脸相迎,周围一串南丰蜜桔和桔叶紧紧环绕。

  用木雕将南丰蜜桔与傩舞两张“千年文化名片”相融合——这是南丰傩面具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春明的作品。

  在新建成的工作室里,这位与木头打了大半生交道的木雕师傅正在忙碌。工作室一角堆满了他新购入的木料,樟木香气环绕,几个半成品面具摆放在工作台上,周围散落着各类傩雕工具。

  “傩面具讲究‘内外兼修’,不仅外表要传神、有气势,能看到千年传承和地域特色,内部还要根据傩舞艺人的面部特征调整,方便佩戴。”一聊起傩雕,罗师傅就停不下来。从汉将吴芮驻守军峰山,将傩传入南丰讲起;到国傩、军傩、乡傩的分类;再到由汉至宋,傩舞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罗师傅为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傩文化历史普及课。

  1990年,因为雕刻的《开山》在江西省文联举办的比赛中一举获奖,业余美术爱好者罗春明走上了职业傩雕之路。信心倍增的他向张宜祥等南丰傩雕前辈学习,专心钻研傩面具。

  和叶根明一样,罗春明也经历过入行的艰难。1998年,石邮傩赴日演出时,当时的头人受制于家训等原因,不愿出借傩面具,县里工作人员就找到罗春明,要求他临时赶制一套傩舞用具。罗春明形容自己接到任务“焦头烂额”,又找不到现成的面具做参考,硬是靠损坏的旧面具和与傩班艺人的不断交流,在规定时间内成功“交差”,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

  学传统难,创新更难。除了钻研传统傩雕的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罗春明还综合运用中国古代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的技法,把传统的傩雕艺术与南丰傩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木雕之路。2004年,他的木雕作品《傩王》参加北京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如今,由跳傩衍生的傩面具制造工艺成为南丰的一项传统产业。以张宜祥、李英、罗春明等傩雕艺术家为代表的傩面具雕刻工作室纷纷涌现。目前,南丰县有近20家傩面具雕刻企业,各种雕刻工艺品远销荷兰、希腊、美国等30多个国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

  “一面鼓一面锣,爆竹一响就跳傩!”今年11月18日,南丰蜜桔文化节开幕,吸引大批游客来到“蜜桔之乡”南丰“打卡”。在南丰国礼园观傩舞、品蜜桔,成了游客了解南丰的两扇窗口。

  “一方面是保护好原生态的文化传统,不让它“变味”;另一方面,目前创作型人才稀缺,亟需培养一批傩文化创新人才。”李秀华说。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县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开展傩舞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等工作,并从少儿傩班中培养发掘傩班传承人才。

  “傩文化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民俗意识……适应了古人祈求过着除旧迎新、消灾纳吉、安宁康泰生活的心态,这是它得以延续千年,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曲六乙老先生曾在文章《傩魂》中总结,“它凝聚着共通的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艺术审美心态。”

  一座小县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承机制,成为傩文化传承的福地。从地域文化氛围到政府支持,再到蜜桔与傩舞、传统与创新的巧妙融合,都为傩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在这里,傩文化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观察这一样本,我们或许能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本报记者 刘小草)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

  • 畅通物流通道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