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汶键 赵艳艳)“运河两岸的人们离不开大运河的水,拜年都是挑着水去。想把大运河的故事讲好、讲美,就要多到运河两岸的人间走走。”5月10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主题论坛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如是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发言
当天,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天津武清举行,这也是“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首次走出北京。从历史中走来,在运河畔发展,武清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下午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平行分论坛上,数十位非遗传承者、研究者、管理者和传播者齐聚一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下,以非遗为媒介,就如何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各抒己见,共同探寻激活千年运河活力的文化密码。
大运河的北起点:京城断点通航,续写运河风华
京杭大运河经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地。京津冀区域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在运河两岸枕水而住,伴水而生,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镇、村落的活化空间区域形态,交织并存着漕运历史、社会变迁、城市演进、民俗转流、宗教沉浮、戏曲传承、文学脉络等文化形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体量巨大。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发言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介绍,清朝王维贞在通州做官和考学的时候,沿运河而上,留下这篇诗作。“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感受着运河带来的这种震撼。”北京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在北京的城市发展中,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2021年夏,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乘船可游览二十四桥十八景,绿意绵延,美不胜收;一年后,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自此,乘船进京来冀,游览运河风光成为现实。任德永表示,在一船游两地的基础上,远期还将实现京津冀游船互联互通。“共同努力把美丽运河建设好,也许下次,我们就可以坐船沿着运河到燃灯塔下相聚。”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发言
运河载来的城市:融合发展,讲好运河文化的天津故事
“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正位于南北运河交汇之处。”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指出,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河道水质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共建共享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
据介绍,近年来,围绕着运河非遗的传承发展,天津对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的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摸清了沿线104项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非遗项目,同时搭建宣传平台,开展大运河沿线非遗活态展示活动,推进运河沿线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旅游融合项目,全力讲好运河文化及非遗传承的天津故事。
天津市武清区大运河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蒋士友发言
“武清区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汇点。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域,武清运河段俗称北运河。”天津市武清区大运河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蒋士友表示。2007年以来,武清区已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22项、区级项目28项。“我们希望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结合起来,逐步构建起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全域文化、生态、农业、旅游大格局。”
蒋士友介绍,为把大运河武清段建设成为展示千年运河、魅力武清的特色地标,武清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包括运河文脉整理及文物保护工程,运河文化品牌塑造工程,绿色生态廊道工程适宜河段通航工程,都市农业公园创建工程以及全域旅游建设工程,以期重塑运河手艺的辉煌,擦亮武清文化的名片,以水路方式实现上下游地区的互联互通,提速武清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赵玲发言
运河过冀:南北千里润燕赵文脉,立法立规助协同保护
在河北香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小诗,“君住北京城,我身在河北,同游天津卫,打通运河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赵玲表示,“以前大家认知里的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在申遗阶段,我们把大运河的内涵扩展到了隋唐和浙东。”现在的中国大运河从北向南共10个河段,京津冀占4个河段,包括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和永济渠。京津冀有着一脉相承的运河历史,和紧密联系的文化内涵。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参与大运河申遗具体工作的技术人员,赵玲十分关注本省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工作。除了国家层面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河北省还增加了交通体系、土地利用及景观风貌的规划建设;立法层面,于2022年3月出台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于11月底至12月初,协同京津共同出台了《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为京津冀大运河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发言
守护运河文化:系统打造文化走廊,扩展文化传播“朋友圈”
运河文化属于典型的线性遗产,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体系,具有保护路线长、历史跨度大、遗址分散、遗产样式多和辐射范围广的特点。“线性的、流动的大运河串联起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文化板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在发言中表示,京津冀是运河的最北段,即北方文化的重要代表集聚于运河两岸。他建议重视运河文化的美学特质,“作为一种生产生活的样式,运河文化有其美学意义,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推出一种独属于运河沿线民众的高质量生活美学。”
针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邱春林则强调,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生态整体性的保护,要采取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协调历史与当下,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文,文物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协同工作做得好,大运河作为文化走廊,就会让民众的体验更生动、更立体。”
微博执行总编辑薄红恺发言
微博执行总编辑薄红恺作“发挥社交媒体优势,助力大运河文化传播发展”主题发言时表示,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政务官微账号,粉丝总量近4000万,在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中表现亮眼。#2021京杭对话#、#了不起的运河#、#运河集结令#等微博话题,联动了全国政务官微同频传播,共同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声,相关话题阅读量屡次破亿。
在大运河边长大的霍庆有看来,年画和大运河是分不开的。年画用的水,是大运河里富含矿物质的水;年画用的颜料和纸张,是从南方经大运河运过来的货物;年画里的鲤鱼和大胖小子等元素,反映的也正是运河文化。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镌刻着中华民族社会演进的历史年轮。这场在武清举办的盛会,既为武清文化搭建了向世界展示的平台,也为武清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既为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献计献策,也为京津冀大运河保护协同发展添砖加瓦。相信未来,运河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拓展,运河文化传播的金名片会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