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赵艳艳 刘晗旭)悠悠流淌的运河滋养了两岸因水而聚、因河而兴的劳动人民,也滋润了天津这片沃土。5月10日,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在天津武清举行。在下午举行的平行分论坛上,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传播平台的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共聚一堂,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共商运河发展,共话运河未来。
“运河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赵玲介绍道,京津冀的运河始于东汉末年,隋炀帝时期开凿为永济渠,到元代又缩短千余里航程,包含御河、白河和通惠河,自此后延续这条河道直到清代。在悠长的岁月中,与沿岸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运河文化内涵逐渐形成。“我们从运河遗产中提炼了运河文化的11个方面,”赵玲说,包括漕运、河工、景观、城市、商贸、建筑、宗教、工业、军事教育、非遗等,这些研究内容构成了大运河文化体系,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
运河文化落地生花,绵延不绝的传承更需要一代代的坚守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从2006年就开始了,除了国家级的四个专项规划,我们在土地利用和交通体系方面等也进行了规划。”赵玲讲道。此外,除了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立法方面,遗产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去年3月,《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出台,这不仅为京津冀大运河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从省级层面,各市级层面分别建立了保护名录和档案,推进考古工作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
运河奔腾千年,文化传承长新。“挖掘大运河遗产承载的价值,要坚持以价值保护为中心,突出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和社会属性。”赵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