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悠悠流淌的运河滋养了两岸因水而聚、因河而兴的劳动人民,也滋润了天津这片沃土。5月10日,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在天津武清举行。在下午举行的平行分论坛上,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传播平台的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共聚一堂,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共商运河发展,共话运河未来。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表示,运河文化属于典型的线性遗产,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体系,具有保护路线长、历史跨度大、遗址分散、遗产样式多和辐射范围广的特点。
凭借大运河,天津成为了沟通中国南北、通达华北腹地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围绕着运河非遗的传承发展,天津对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的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摸清了沿线104项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非遗项目;对运河沿线的非遗项目搭建了展示宣传的平台;开展大运河沿线非遗活态展示活动,讲好运河文化和非遗传承的天津故事;推进运河沿线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合作;以京门故里,运河人家为主题,组织天津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中的“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
马庆余同时表示,今年,天津将继续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容,初步构建天津大运河非遗动态档案数据库;组织运河沿线非遗项目,参与市委市政府举行的大型活动,京津冀非遗展示活动以及其他省市的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支持已列入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大运河沿岸24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积极争取更多更大的运河相关的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的目录;组织筹备第五届运河记忆非遗展示活动;做好运河文化理论研究工作与新认定的十所非遗研究基地的高校合作,对大运河文化保护理论和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加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打造天津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线路;结合运河文化建设,做好相关非遗传承体验激励工作;协调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加大与运河文化相关的非遗宣传的力度。
“一水连三地,文脉永千年,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同根同源。”马庆余提到,在河北省的香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小诗,君住北京城,我身在河北,同游天津卫,打通运河水。“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需要京津冀三方联合打造运河文化利益共同体,加强运河文化区域利用协调,探索出一条跨区域协同发展,相得益彰的文化路径,增强大运河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