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李航 靳铃涵)乌江上游,六冲河畔,贵州乌蒙山区的化屋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艺的家乡。
“苗绣的技法非常多,但在我们歪梳苗的技法当中,它只有三种,第一马尾绣,第二剪纸绣,第三还有挑花绣......”谈起苗绣,彭艺就有说不完的话。
苗族因没有文字,苗族人民曾把要记录的内容绣在衣服上,因此苗族服饰也被称作一部“行走的史诗”。从小,彭艺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到了苗绣,她一下就被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所吸引,但她渐渐发现,随着机器慢慢代替了手工,这项技艺的传承变得青黄不接。
“我想把她传承下去。”她说。
2015年,带着这样的念头,彭艺考取了贵州民族大学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她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学会了如何把传统技艺和新潮元素相结合,这在她之后的创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业后,彭艺创办了工作室和公司,她想带着化屋村的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让少数民族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但在起步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村子里的人都说她疯了,有的村民跟她说:“我们自己民族的人都不穿,你想一下谁会买你的产品”,开办的培训班也只有两三个看着面子来的。被泼了冷水的彭艺并没有放弃,她挨家挨户地敲门,苦口婆心地劝她们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彭艺的努力下,如今已有68名绣娘实现了在家门口创收,她们一边挣钱贴补家用,同时也可以兼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
对于未来要做的事情,彭艺的想法很“接地气”:“我想把苗绣带进校园,把苗绣带到每个苗族的村寨去,我们可以创办更多的乡村工坊,我们送订单,送设备,然后送技术,帮助他们获得一些收入,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