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是宾阳人常说的一句话。炮龙节是宾阳的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今年春节期间,中断了三年的宾阳炮龙节再次回归。众多游客从各地涌入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共赴一场烟火盛会。
舞炮龙是炮龙节的高潮。起源于宋朝的舞炮龙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舞炮龙通常从白天开始预热,到傍晚7时前,代表各家族、各街道的“龙”都会赶到炮龙老庙进行“点睛开光”。炮声在四周同时炸响,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老龙”带着所有子孙向各处游去,挨家挨户送“福”。从北海赶来参加炮龙节的游客李杰说:“看到‘龙’从云雾中探出头时,我感觉它真的活起来了。”随着一条条“龙”的行进,居民和游客们兴奋地汇入游行队伍。
2008年,宾阳炮龙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炮龙节的兴盛,离不开宾阳县民间“扎龙”的手艺人。作为炮龙节最重要的主角,炮龙不仅要制作得栩栩如生,还要结实耐用、轻便易挥舞。
今年春节前,在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炮龙文化传承人邹玉特的古城炮龙作坊里,他加紧赶制一条21米长的炮龙。邹玉特和家人细心地用针线将彩布缝合到龙骨上,把龙头、龙身、龙尾等部件衔接起来。炮龙由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要经过扎龙骨、粘龙皮、画龙身、贴龙鳞、染龙布、装龙珠等30多道工序。今年邹玉特接到了15条炮龙的订单。“我还制作了1000条适合小朋友舞动的小手工艺‘龙’。”邹玉特说。
邹玉特做了50多年的炮龙,有着极为精湛的扎龙技艺,却也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邹玉特说:“以前龙身和龙鳞是用金纸、银纸做的,里面是空心的,手一压就扁了。现在,我用金色的塑料亮片加工后贴上去,又好看又不容易被炸烂。‘龙’耳我用水牛耳加工晒干,装上后炮龙更加生动。还有‘龙’的眼睛是小手电筒做的,打开电源,眼睛就亮起来了。”
随着扎龙艺人不断创新,宾阳炮龙产品更加多样化。传统彩龙、炮龙制作越来越精益求精的同时,还延伸出了适合小朋友舞动的小炮龙、极具观赏性的游彩架龙和各种工艺品炮龙、龙珠等,游客体验之后还可以把炮龙带回家,有效促进了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还离不开一群民间自发聚集起来的炮龙爱好者。没有报酬,79岁的彩架制作工艺师傅磨长永依然潜心于彩架制作的创新;没有工资,宾州炮龙协会的龙队几乎每个月都组织近10场舞龙表演,将炮龙文化送到基层;没有出场费,30多位平均年龄62岁的民间乐器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为游客倾情表演,展示古宾州八音的独特神韵;没有劳务费,15名民间炮龙制作工匠齐聚一堂,每年共同制作精美威风的炮龙数十条;没有名师指导,平均年龄42岁、以家庭主妇为主的炮龙协会女子舞龙队舞龙之余,创作了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威风龙鼓……
这些爱好者们聚集在宾州炮龙文化园内,为每一位到访游客展示宾阳文化的魅力。宾州镇文化站站长黎泽贤说:“2017年5月,我们决定在站里建立炮龙文化园,并把炮龙、彩架、丝弦戏、八音、龙鼓等项目融合进园中,向游客和当地群众展示宾阳非遗的魅力,实现炮龙表演日常化,更接地气。”
经过多年建设,宾州炮龙文化园吸纳固定成员达100多人,设有剧场、非遗展馆、开光台和炮龙制作基地,还有传统炮龙表演区。宾州炮龙文化园通过开展一日游向游客开放,组织游客参观非遗展馆,品尝宾阳特色美食——灯酒宴,观看炮龙表演,举办篝火晚会等活动,向游客展示宾阳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每年吸引2万余人次前来参观。
近年来,宾阳县挖掘和弘扬炮龙文化,在新春期间举办炮龙节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宾阳炮龙节当天还有灯酒宴、游彩架等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了旅游消费增长。
随着今年宾阳炮龙节的回归,“龙腾宝水 奋勇争先”的宾阳炮龙文化将被传播到更广的地方。(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