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林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设计总监,台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林霞从业40余年,致力于台绣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扬。在台绣传统抽、拉、雕技艺的基础上,她突破了刺绣原本依附于画面的属性,以更加通透、立体浮雕的技法和概念的艺术设计,衍生出“纤艺绣”。加减、凹凸、透空,层次的变化、形态的差异、质感的对比,加之光影和色彩的碰撞,实现了更为立体、丰富、浮凸的肌理效果,创造出属于台绣自己的语言以及鲜明的风格特点。获专利32项,版权108项,创作了《原·衍生》、《降生》、《万物生》、《万物灵》、《紫椹》等一批精品佳作,作品获国家级金奖/大奖60余项,多项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林霞还通过创意设计,将台绣的文化、技艺和艺术元素进行萃取转化,产出了许多体现现代文化气象的文化符号,依托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贯穿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让台绣传统工艺以更实用、更轻盈、更国潮的姿态融入大众的视野和生活,赋予了台绣非遗更当代的表达、更紧密地与时代融合。
代表作品欣赏
《万物灵》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也有“夫昭昭生于冥冥, 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未来之梦境以还原于万物之源,奇花异草和茂密森林,万物的生长,故天地万物生,宇宙万物灵。
作品描写了如同梦幻中的奇幻花园,其工艺突破传统的色彩规律和传统台绣规律的抽、拉、雕工艺,以不规则的随着心境的释放幻想的意念,云雾气流般地绣出大自然不规则的大气灵动感,并用立体的新工艺让刺绣走岀布的画面。
《原·衍生》
“原”即原本初始状态,现今原初记忆像还潜伏在人类的下意识里。而作品冠以“原(初)·衍生(物)”的概念,是试图将生物、艺术、刺绣、概念一体化,从而寻找原生物的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
“原·衍生”作品既以刺绣作为艺术的原初形态的载体,在本质上对于传统刺绣工艺的回归后演变而产生。原初能量是由地球中吸收而来并从原初的细胞到蚕、茧、丝、绣、物,一个由母体物质衍变得到的新物质。而其原型是一种原初的类型、形式或例证,是作为其后期创作阶段的基础的模型样本。
绣品从原始的能量细胞(用饱满的葡萄绣表现)生命经络(用开格表现)物态蚕(蠕动的绕绕胖表现)轨迹吐丝(用纤细的拉丝线展示)正果蚕茧(真实的蚕茧)蜕变蛹(调针和反调针表现,蛹的翅膀用颖造动感)轮回蚕卵。
《网络天下》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春蚕吐丝不为捕食,而是为了作茧蝶变重生;蜘蛛亦吐丝,然蛛丝无处不在,纵横交错为网罗。趋难而作,不必逃离人类社会和生活,而仍能得天下于万物沉睡之。
灵感源于西子湖畔映着湖光粼粼发光的蜘蛛网。作者捕抓自然中最为简朴的存在,以微见著,体悟着生命,思考着台绣的命运。骨针洞的空洞,蛛网绣的盘缠,原本平面的刺绣在光影的作用下无限衍生,尤如刺绣能量穿越时空,将台绣的精髓形成"网"而传于天下。
《紫椹》
《紫椹》屏风Ⅰ为林霞受邀为G20杭州峰会设计制作,《紫椹》屏风成为了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贵宾接待室的主题屏风,该作品原作已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紫椹》屏风所在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贵宾接待厅也以该作品命名为“紫椹厅”。
作品以桑叶为基底,桑叶上仿佛是熟得红紫的桑果缀满枝头。一颗颗饱满的桑果又像是一条条蚕虫附着在桑叶上,蚕在吐丝、蛾在产卵,蚕丝粼粼、细卵密布。镂空的地方,像是桑叶的自然残缺,又像是蚕食桑叶的痕迹......时空在此交叉凝固。丝光倒影,像是午后桑园的树影婆娑,又像是桑蚕吐丝交织结网。这纵横交错的条条支脉也映射着丝绸之路的筚路蓝缕与绚丽华美。一桑一叶,一蚕一卵,一透一空,一针一线......这小小生命的灵动以及这桑、蚕、丝、路之美,正在《紫椹》中一一上演。
《暗潮》
《暗潮》如海底世界般繁美,亦如显微镜下异样而又奇妙的微世界。作品运用台绣独特的抽、拉、雕、包、绕等工艺技法,结合对传统针法的变化,让台绣的雕镂特色更为凸显。此外,运用全新的塑形工艺(海葵绣、珊瑚绣、青苔绣、编织绣),创造出多维度的新形态和多样化组合,形成更为立体、浮凸的,层次丰富的浮雕、肌理效果,以满足内容、形态、质感、色泽等的表现需要,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形式感和装饰性。图案化、现代化和时尚化的当代审美需要带动了传统工艺技法的创新转化,赋予其抽象、写意的趣味,强化了形态的差异、色彩的转换、光影的变化和质感的对比,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抗疫主题刺绣艺术作品《生》
作品运用台绣独特的网络绣、雕绣等工艺技法,结合塑形工艺、编织绣等全新技法,加减、透空、凹凸,轻盈、厚重,病毒状、绿植状等不同的肌理、形状,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形态、层次各异的“生命体”构成的唯美画面和层次分明的上下结构,则指向“共荣共生时的美好”和“一较高下的对抗”之间的隐喻关联。
作品运用了唯一的色泽——“绿”,带给人们舒适的生命感和柔美的力量感。密密麻麻郁郁葱葱且向下渗透的“生命力”,则传递着乐观的信念,描绘着我们正走向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涌》
作品介于梦幻和现实、抽象与经验之间,似乎客观存在,又更像是一种幻觉,一种想象。是创作者意识深处对事件、世界、生命的感受、反应和转化。工艺上,在传统台绣基础上,以独创的“纤艺绣”,无维度的线材,立体浮雕的手法,以创作内容为核心,进行创新演变。全新的网络绣、塑形绣、编织绣等技法,加减、透空,轻盈、厚重,网络状、附生状、繁衍状等多形式的肌理,都被赋予了有情绪的独特画面。
建党百年主题刺绣艺术作品《源》
南湖红船,是党的发源地之一,是党的初心之源。“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是我们百年追梦的信仰和力量之源。“透过千家万户的中国红,我们看到了百年前嘉兴南湖那艘小小红船的灯光,在那道灯光下,这艘承载着人民重托和民族希望的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微微巨轮;在那道灯光下,这艘巍巍巨轮永葆百年初心,胸怀千秋伟业,今天又将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引领中国再创百年辉煌。”
作品《源》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之一——南湖红船为灵感源,以正红为色,以桑蚕丝为材,以印象写意的创作手法,运用台绣纤艺绣的工艺技法,用当代艺术风貌的刺绣艺术呈现红船印象、传达红色精神。
书法与刺绣艺术的融合碰撞,“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时代强音萦绕红船上下,魂绕华夏长河。
意到筆不到之处,绣得显形,余隐之。《源》,现红船之象,绣红船之梦,扬红船精神。同时,以内容创作为核心,对工艺技法进行创新演变,让传统非遗技艺,随红船扬帆,绽放时代光芒。作品入选“红船精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红星照耀中国——全国工艺美术红色主题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浙江省工艺美术主题作品展”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