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非遗频道> 今日热点 > 正文

70年 凉山换了人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2-11-17 09:28

  70年前,18岁的彝家少女苏久克的莫挥别了故乡冶勒的草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骑着马儿走过100多里山路,来到彝海畔的丈夫家。

  出嫁前她已听人讲过婆家的故事。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冕宁,刘伯承与彝族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畔歃血为盟。主持这场神圣仪式的“毕摩”(彝族主要仪式主持人)便是苏久克的莫的公公沙马尔各。

  嫁到彝海的70年,苏久克的莫品尝过万千生活滋味,历经过无数世间冷暖,她如同一部活着的史书,见证着、亲历着凉山的沧桑巨变。

  一字跨千年

  “红军要帮助回夷谋解放”。凉山州博物馆里,一块木板上清晰可见当年红军过凉山时留下的标语。

  过去,彝族有“倮倮”“夷人”等多种称谓。1949年毛主席提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应该有夷内之分,把“夷”字改成了“彝”。这个字寄托着美好的寓意——“房子”下有“米”又有“丝”,意味着有吃有穿,过好日子。

  但千百年中,“好日子”一直遥不可及。

  苏久克的莫刚嫁到彝海的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前身——原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当时的凉山,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社会发育程度极低。

  1941年夏天,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昭抡带领十一位师生组成的考察团,冒着被“装桶子”卖作“娃子”(奴隶)的危险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当地生活物资奇缺,事先备足的针线和盐巴成为联大师生一路的通行证。从昭觉到美姑,再到雷波,他们沿途见到的“黑彝”的日常食物不过是洋芋、荞麦馍,仅在重要节日以及红白二事、贵客登门时杀牛宰羊,更遑论“白彝”娃子的生活。

  1951年,当时的凉山自治区统计局对昭觉县的一次调查显示,297人中只有18人寿命超过55岁。1954年对92名彝族妇女463胎次进行调查,不足月死产占7%,出生一年内夭折的婴儿占31%。

  1955年4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次年民主改革在凉山大地上轰轰烈烈展开。自此,凉山儿女“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苏久克的莫的丈夫沙马嘎嘎在民主改革后被推选为村民小组长,他任劳任怨,深得村民信赖。1969年,一场雹灾突袭彝海,村里粮食几乎绝收,沙马嘎嘎去邻村为乡亲驮粮食的路上发生了意外。丈夫去世后的日子曾经异常艰辛,家中老三沙马依姑至今还记得,母亲不断安慰大家:“将来会好的,共产党不会忘记我们。”

  从发展地膜玉米到改变落后卫生习惯和居住环境的“板凳工程”……沙马依姑记得早年政府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所做的每一次努力。

  精准扶贫启幕时,11个贫困县,2072个贫困村,105.2万贫困人口……这里曾被认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攀藤梯,走钢梯,送乡亲们进新居……昭觉县古里镇镇长帕查有格在担任悬崖村第一书记的5年里,来回爬了500多趟“天梯”。

  脱贫攻坚期间,无数个帕查有格用汗水浇灌热土。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84户群众搬入60公里外县城里的新居。这年年末,被贫困阴云笼罩千年的凉山大地宣告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一架架溜索和藤梯远去,山坡上的放羊娃远去,贫穷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崇山峻岭间的条条通途,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索玛花般绽放的生活……

  凝聚在“彝”字中的美好祝愿终于成真。

  昂扬精气神

  下午五点半,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渐渐热闹起来。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了“五点半课堂”。

  在这个容纳了1400多户7000多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安置点里,不仅有越西县硬件设施最好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有完备的课后服务设施。阅览室、音乐排练室、幼儿游乐区一应俱全,周末还有志愿者教师教授书法和儿童画。

  这一切让24岁的果基铁升莫很羡慕。她的老家在普雄镇的高山上,曾经为了上学要走很远的路。而今天这里的小朋友“下个楼,拐个弯就能进学校,身上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曾是凉山贫困的主要原因。脱贫攻坚期间,凉山有超过35万群众离开“山头”进“城头”。这场搬迁不是一场简单的位移,更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

  初来乍到时,很多居民对热水器、电磁炉都感到陌生,更对公共卫生、用电安全毫无概念。为此,社区成立了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立了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书画休闲娱乐服务站,还孵化出“卡沙沙”感恩宣传队、“彝家绣娘”创业服务队等5个社会组织服务搬迁群众,专治“水土不服”。

  3个月前,果基铁升莫应聘成为党群服务中心的窗口接待员,负责“小事帮您办”窗口。帮老人充电话费,登记维修小家电,协助群众上网查低保,帮小朋友找玩丢的鞋子……虽然都是零碎小事,年轻的姑娘却觉得很有意义。

  曾经,大块大块的“坨坨肉”是凉山酒席的主角。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就盆取食。特别是遇到白事,子女为了表达孝心往往攀比杀牛的数量,造成极大的浪费。为了移风易俗,城北感恩社区专门设置了民风民俗活动场所,并严格规定一场丧事最多杀两头牛。既保持了传统,又杜绝了浪费。在这里办酒席,“坨坨肉”不再是“独门菜”,餐桌上多了菜品,少了浪费,保证了卫生,减少了负担。

  2021年春天,冕宁县漫水湾镇17岁的姑娘尔古依呷在父母的支持下与“娃娃亲”对象解除了婚约。当时,即将初中毕业的依呷早已打定主意要继续念书。双方和平协商,退还了彩礼,没有“赔礼”。

  过去千百年的历史中,无数彝族少女重复着相似的命运——出生定下亲事,早早嫁作人妇,终身与课堂无缘。悔婚将面临十倍彩礼的赔偿和两个家族的矛盾。今年5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正式施行,对遏制“高额彩礼”等陋习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规定禁止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和收受彩礼等。随着“控辍保学”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凉山女童入学率已经超过99.9%。

  如果说移风易俗是凉山告别绝对贫困后向“精神贫困”发起的又一场攻坚战,那么教育则是对“精神贫困”釜底抽薪的根本。

  今年9月,雷波中学的彝族姑娘马里洗走进了她梦想中的清华园。至此,这个大凉山腹地的县中创造了连续三年有本土学子考取“清北”的历史。

  凉山教育历史欠账深、底子薄。十多年前,一些县甚至一年也考不上几个一本。雷波中学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基础薄弱,为何能“逆袭”?校长徐华说,这背后是师生不懈的努力、当地“砸锅卖铁办教育”的魄力,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帮扶。2003年以来,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一直陪伴着雷波中学师生。屏幕那一头,成都七中老师倾情讲授;这一头,雷波中学老师紧跟节奏,带领学生预习、辅导。全国320多所学校的老师共同线上备课,学习研讨……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教育政策大势所趋,更是民族地区振兴的现实需求。占地338亩的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是锚定为凉山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目标而设立。学校毕业生在凉山本地就业的达到40%,他们的到来有望进一步补齐当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短板。

  学校体育馆前,18面五颜六色的高校校旗迎风飞扬。校长赵波指着一面面旗帜,细数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帮扶。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高文3年前来到凉山支教,起初计划一个学期,后来变成了3年,如今随着中国美术学院·凉山乡土学院在西幼挂牌,他已打定主意在此干到退休。高文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人文及审美溯源的研究,他说,凉山保留完整的彝族纹饰、文字、礼仪、天文历法,给自己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田野。

  未来更可期

  11月6日清晨,布拖县大雾弥漫。±800千伏白鹤滩二期换流站,重重防护下的无尘阀厅内,电力工人们正紧张作业。这个换流站是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端换流站,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工程投运后,每年将输送结清电能超过300亿千瓦时。

  换流站20公里外的拖觉镇,被地膜覆盖的望不到尽头的土地上,高原蓝莓正在静静生长。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蓝莓种植基地,园区总投资2.5亿元,其中2000万元来自浙江省慈溪市的东西部协作资金。

  送出清洁能源,迎进倾情帮扶。发生在凉山大地上的“送”与“迎”,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超级工程在凉山建成投产。2021年底,凉山州共有规上企业300户,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27户;建成省级开发区4个,工业园区总产值达743亿元,今天的凉山已基本构建起了以清洁能源、战略资源、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版图。

  80年前,曾昭抡笔下昭觉县是“二百米左右见方的一座四方城,房屋一共不过四幢”,许多人衣不蔽体。今天,这个地处凉山东部交通枢纽的古老小城高楼林立,正努力向建成凉山东部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民族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迈进。

  10月22日,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的稻田里传来喜讯——经专家组随机实测,“超级稻单季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项目”平均亩产1132.22公斤,创造了四川省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与沟壑纵横、气候恶劣的大凉山腹地不同,安宁河流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也是优质稻产区。过去4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攻关团队成员与德昌县农技专家一道,三天两头下乡进田,帮助农户开展技术服务,手把手、全过程跟踪指导。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曾经贫瘠、薄产的历史已经翻篇,2021年凉山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431.6亿元,粮食产量250.8万吨,建成农林产业园区165个,成为位列成都平原之后的“天府第二粮仓”。

  今天,除了湖水波光依旧,彝海村已难觅旧时的风景。曾经破烂不堪的“海子堡堡”变成崭新的“结盟新寨”。苏久克的莫和她的孩子们仍然生活在这里——老二沙马克姑在彝海小学当炊事员;老三沙马依姑担任着彝海纪念馆馆长;老四沙马里姑继承了祖辈的“毕摩”衣钵;老五沙马薯姑当了23年彝海村一组组长,如今是彝海景区的保安。孙辈中已有十多个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人民警察,有的是教师。这个家族早已告别过去食不果腹的岁月,与彝海村500多户人家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20岁的马晴是苏久克的莫最小的孙女,如今在攀枝花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每当晚自习结束,她喜欢抬头看看头顶的星空。那些星光还是70年前初嫁的奶奶看到的模样,而她们脚下的大地,早已不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光于、尹恒)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今年前6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量同比增长76.9%

  • 贵州榕江:送别抗洪抢险救援队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