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宿迁市泗阳县裴圩镇位于泗阳县城东南、洪泽湖北岸,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裴圩是淮泗县政府所在地,是一片红色热土。裴圩民俗文化氛围浓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76.9平方公里的土地、6.2万人口的小镇,市级非遗项目就有4个,县级 14个,被誉为“民间艺术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源于生活、贴近群众、富有张力的特点,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裴圩镇充分发挥非遗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在非遗传承中讲好党史故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莲湘”,由一根竹竿镶嵌铜钱制成,又叫“钱杆子”。文雅的名称,却难掩苦涩的过往。在旧社会,“莲湘”是穷苦人边敲边唱、沿街乞讨的道具,乞讨者为了取悦路人、得到更多的施舍,变着花样打“莲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莲湘”也渐渐演变,成为了人们娱乐和健身的工具。
“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莲湘’这种乞讨道具成为了群众健身的工具,真是天翻地覆的改变。”裴圩小学的严雨晨同学是“莲湘”的小传承人,在他们学校,像她这样的小传承人还有800多名。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裴圩镇组织老艺人,精心编排了“莲湘操”,如今已成为孩子们课间操的补充课目。
“在我们学校,‘莲湘操’既是一种锻炼方式,也是勉励学生不要忘记苦难历史的一种教育方式,孩子们对党史也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裴圩小学校长张佑林表示,“莲湘操”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还成为了每年县文化巡演的保留项目。
同样,民俗舞蹈“水族舞”也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相传,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外乡人张开桂逃荒落户到裴圩,把“罩鱼”小段艺术流传下来。然而由于生活水平差,条件艰苦,这项民间艺术无人传承,日渐凋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沿湖养殖业充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裴圩民间艺人为反映党和政府给人民带来的丰收喜悦,把“花船”“蚌舞”“罩鱼”“蟹舞”等融为一体,编创为“水族舞”。
“在建党100周年、国庆等重要节日的文艺汇演中,非遗项目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了群众抒发爱国热情、加强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据裴圩镇党委书记张海斌介绍,在建党100周年当天,该镇就有4支民间文艺团体自发开展巡演、街演等庆祝活动,用裴圩人民独特的方式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今年以来,裴圩镇已开展非遗展演20余次,受众达5000余人次。下一步,裴圩镇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挖掘更多的党史题材,编排形式多样的表演类型,让非遗与党史碰撞出更多精彩,惠及更多群众。(董新龙 张明刚 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