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甘肃非遗出彩“蝶变”的背后
首页> 非遗频道> 今日热点 > 正文

甘肃非遗出彩“蝶变”的背后

来源:甘肃日报2021-07-14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原标题:甘肃非遗出彩“蝶变”的背后

  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与外国友人合影

  民勤骆驼客。

  庆阳香包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内场景。

   本组图片由省文旅厅非遗处提供

  我省已建成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有83项非遗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级、市州级、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493项、2107项、5241项;

  全省认定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区级非遗传承人分别达68名、617名、3036名、7814名;

  累计争取中央非遗保护补助资金18716万元,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保护补助或配套资金投入分别达11649万元、2880万元、2500万元,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数字枯燥,背后是一片繁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年来,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等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省文旅厅非遗处负责人安明文喜不自禁。

  保护,让非遗遍地开花

  2011年,张振祥无意中在祠堂发现了20多盏古纱灯。惊艳于古纱灯的美,他沿着历史的脉络慢慢走进“古纱灯历史”,又打开古纱灯走向未来的一扇窗。

  其时,他从未想过,古纱灯变成了河口的一张文化名片,自己也成了一名列入市级名录的非遗传承人。

  位于黄河岸畔的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在清代同治年代,水路运输繁忙,经济繁荣。

  每隔三五年,河口的乡绅贤达便捐钱、捐物,请工匠制作古纱灯,在春节时举办古纱灯展。黄河岸边,清风徐徐;红灯烛照,繁华依依。独特的古纱灯展吸引着永登、红古等十里八乡的老乡赶着驴车,携儿带女,来赶一场“年集”。

  遗憾的是,1958年最后一次灯展之后,古纱灯“消失”了, 直到2011年被张振祥发现。

  也是巧了,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非遗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为保障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发挥了重大作用。

  《非遗法》颁布后,我省又相继出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办法、条例,各市(州)也陆续出台并颁布施行20余个地方性非遗管理规范性文件,为非遗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河口古镇的张振祥和他从历史尘埃中翻出来的古纱灯,正是受益者,一个成了非遗传承人,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绽放熠熠华彩。

  “古纱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张振祥告诉记者,且不说制作古纱灯的费用来自“众筹”,制作流程有木工、绘画、装裱等工艺,绝非一人之力可完成。

  2012年,张振祥退而求其次,按照现代工艺复原制作了43盏古纱灯,让古纱灯在河口古镇再次亮起来。其后,由喷印而油印,先后制作了200多盏。

  工艺虽一直改进,却不是传统手工制作,相比“正儿八经”的古纱灯,还是差了好多,张振祥“心里总不满意”。

  “今年,终于原原本本纯手工复制了一盏古纱灯。”张振祥告诉记者,跑到白银找红木,手工做灯架子,再用绢装裱好,再请河口的老画工在绢上画灯面……

  此外,我省还不断设立保护机构,让非遗有个安心、暖心的“家”。

  截至目前,我省设有独立非遗处、省非遗保护中心各1家,市县两级独立非遗科15家,挂牌20家,市县两级独立非遗中心12家,挂牌55家,省市县三级累计非遗工作机构104家。

  与此同时,我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等各级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大力宣传普及《非遗法》,促进形成非遗保护工作人人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新格局。

  “《非遗法》的落实,使非遗发展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极大唤醒了非遗的旺盛生命力。”安明文告诉记者,《非遗法》实施十年,拯救了不少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也扭转了许多非遗项目“无人问津”“人走技失、后继无人”的局面和窘境,很多原本藏在家里、库房里的东西,又重见天日,“见人见物见生活了。”

  传承,让非遗百花齐放

  如果说,保护是非遗的基础;那么,传承就是非遗的生命。

  据统计,我省先后建立428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省、市、县级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各有69个、148个和251个……从每一个文化馆到乡镇街道,遍布全省的非遗传习所和非遗场地,让非遗传承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

  当然,非遗传承,既重在记忆、技艺原汁原味的传承,更重在人“活态”“动态”的传承。

  天水市秦安县的安梅霞,从小喜欢剪纸。

  2015年的一次培训,让安梅霞一直当爱好的剪纸,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

  那一年,安梅霞有幸参加了西北民大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班,“这次培训,不仅让我收获满满,也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此言非虚。通过培训班,安梅霞的剪纸创作不仅有了很大提高,她还从一名临时工,变成了创业者;不仅有了销售实体店,还在秦安县几所学校开设了剪纸社团课,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剪纸、爱上剪纸,“我真正把剪纸当成了事业全心投入”。

  多次举办个人剪纸展;从《释迦摩尼》《历代医圣》《中国梦》,到《女娲故事》《解放秦安》《福佑苍生》……剪纸作品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地气,也越来越有时代风貌;从天水市 “最美艺人” “最美创意巧手”,到荣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安梅霞和她的剪纸走进了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自2015年起就开始了非遗培训。” 西北民大美术学院院长徐海翔告诉记者,西北民大是全国首批、也是甘肃第一所参与非遗研培计划的高校,截至目前,已培训了13期600多名学员,涵盖了砖雕、木雕、唐卡、洮砚、剪纸、古建筑修复等。

  不止安梅霞,不止剪纸。

  “非遗专项研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省文旅厅非遗处祁晓亮从事非遗工作三年多,对非遗工作深有感触,在他看来,非遗研培是久久为功的事。得益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省文旅厅指导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等4所研培计划承担院校,连续举办道情皮影、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唐卡、刺绣、染缬、剪纸等研培班22期,共培训学员1100人次,为我省非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稍作梳理,不难发现。非遗研培已渐成体系化——

  从前期调研,到专项培训,再到专题培训,培训并非“漫无目的”;从无教材,到专业教材,再到系统化教材,培训越来越“有的放矢”;从普及班,到专业班,再到提升班,培训不是“一锅烩”……因为非遗研培,非遗传承由单一的“父传子”“师带徒”,到规模化传承,且技术与理论齐头并进。

  “关键是理念的转变。”徐海翔欣慰地发现,非遗研培计划的实施,不仅让非遗传承、弘扬朝着“规模化”有序迈进,特别可喜的是,传承人的视野更宽广、理念更先进了,是“绝活”就不能外传的思想渐渐淡化,“抱团发展”的理念渐渐扎根。

  弘扬,让非遗花繁果硕

  非遗虽古老,弘扬却并不守旧,“创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无论造型设计、材料选择,还是销售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全方位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告诉记者,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又要推动非遗技艺回归生活,“创新就是不二‘法宝’。”

  小巧玲珑、精致典雅,清代荷包系列兼具观赏佩戴的作用和祛邪纳福寓意,入选《国家宝藏》栏目特色文创产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根据时下流行的汉服设计的《锦绣前程》伴手礼配饰,代表着美好祝福与期盼;

  “因时而生”的平安防疫香包,一经上市便广受欢迎,订单额一度达300多万元;

  小巧可爱的嘴巴、大而有神的眼睛,惟妙惟肖、憨态可掬。有5种规格大小、20种颜色款式的《驴敢当》毛驴系列,则是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传统庆阳香包文创产品中,最为成熟的系列产品。

  “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刘兰芳说,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勤劳朴实的毛驴,作为陇东地区早期重要的交通工具,象征着纯朴农民脚踏实地、努力干事的“倔”脾气,在很多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在很早以前就以香包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又逐渐被赋予很多美好期望: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让它有了“神气”;《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以驴皮阿胶致家财万贯,让它有了“财气”;阿凡提骑着毛驴惩恶扬善,让它有了“灵气”……

  这样的“小毛驴”,真是不爱都不行。

  生动、有趣、好玩……多元跨界融合,让古老非遗焕发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玛曲龙头琴弹唱、陇东道情、蒙古族呼麦;肥而不腻的陇西郭娃子腊肉、源于汉唐的南近云轩手工纸、融入贵州苗绣的天水雅路人手工麻鞋……6月10日至12日,14个市(州)的1000余件非遗精品“相聚”在古色古香的兰州老街,刮起了一场“陇原非遗风”,如同一个个“会说话”的“讲解员”,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领略非遗之美;而40类约1500件非遗文创产品,则掀起阵阵“非遗热”,让观众爱不释手。

  其间开展的“云购非遗——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则不仅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起来,还通过“云端”,让甘肃非遗产品走向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三天时间,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超26万元。”省文旅厅非遗处王卫卫告诉记者,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不仅让非遗走近群众,也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中。

  非遗“触网”,迎来新生。

  近年来,我省通过直播、抖音,不仅让不少非遗项目“火”了起来,也大大提升了甘肃非遗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甘州黄河灯阵、民勤曲子戏、河州北乡秧歌……春节期间,省文旅厅组织开展的“视频直播家乡年”线上展演活动,借助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播放量、点赞量、阅读量持续攀升,让我省各地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大放异彩。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我省在快手平台发布的360个非遗视频,播放量约730万次,点赞量超11万个,涨粉近2万人次……

  要说创新,非遗与扶贫的融合,当是最大的创新。

  优先吸纳精准扶贫户就业,在家门口就业,种地务工两不误……安明文告诉记者,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省93家省级及以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2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月均收入1511元,“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支持非遗工坊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我省脱贫攻坚成效,通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非遗‘绽放’必将更加璀璨!”安明文信心满满,投资490多万元的非遗大数据平台,正在进行数据录入;投资3亿多元的甘肃非遗博览馆启动资金已到位;与此同时,将抓紧编制甘肃省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全面加强沿黄区域非遗保护,讲好新时代非遗故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狮舞闹新春

  • 春节假期川西冰雪游火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