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 实习 张诗奇)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在近期集中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举办的“良辰美景2021非遗演出季”活动,作为“昆曲入遗”20年的独特纪念,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昆曲作为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粤剧、藏戏、侗族大歌、赫哲族伊玛堪等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共同成为人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逐渐健全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更对中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纽带”,历经千年,仍然可以让人们跨越时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无限创造力。这背后,离不开非遗人的坚持坚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认定了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建档、研究、保护、传承、振兴、宣传等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也得到了有力保证;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还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些重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今年是“昆曲入遗”20周年,也是我国《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这对进一步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创造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明显提高,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