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我父亲邰怡是第19代传人,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20代了。我从6岁就开始制作木版年画,一直传承他们的手艺到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说,我今年已经67岁了,做了61年的凤翔木版年画工作,还要做一辈子。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我们邰氏家族有一个关于凤翔木版年画的家谱,从1507年记载到现在,有500多年的历史。”
邰立平介绍,凤翔木版年画最大的特点就是风格粗犷夸张,人物形象比较威猛,喜欢大红大绿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西部农民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凤翔年画也曾因种种原因濒临灭绝。1987年,邰怡主持成立凤怡年画社,对流散民间的版画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1984年,邰立平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为抢救、保护凤翔木版年画而不断奋斗,“我们两代人恢复了420套版,连同套色板下来要将近3000块,都是我们亲手去刻的,这是一个大工程。”
回忆起当时废寝忘食修复版画的日子,邰立平仍历历在目,“当时我还很年轻,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没有超过4个小时,5年时间刻了170套版。”在年画制作的十多道工序里,刻墨线版(母版)最为重要。邰立平用一寸厚的砂轮磨刻刀,仅砂轮就磨光了17块,最后把刀子磨成跟纸一样薄的薄片,才能更好刻板。“我用钢锯条做刀片,比手掌还长的刀片最后磨成不到两寸长,这样的锯条我最少用了20把。过去人们说‘铁棒磨成针’,我是把钢片磨成刀尖,必须要很锋利,才能刻出好的作品”,邰立平说,因为木版年画有些线条特别细,跟头发丝一样,所以在刻版的过程中,每一刀都要屏住气,把这一刀刻完以后才能呼吸。几十年来,每一块木版都要全部倾注心血去完成,“能坚持下来,我现在都感觉有点后怕。”
过去是急急忙忙搞恢复、搞创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邰立平也在思索凤翔木版年画的未来和发展。他曾去到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参加巴黎中国文化周,在那里,邰立平感受到了外国观众对凤翔木版年画的喜爱,“一位翻译人员向外国观众介绍凤翔年画,说它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吉祥物。每一幅年画都有一个很好的寓意,比如四时报喜、吉庆有余、天官赐福,都很喜庆。欧洲的观众一下就没有绅士风度了,跪到地上去抢购咱们的作品。”
这件事让邰立平意识到,在国外,大家都喜欢原汁原味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成为邰立平努力的方向,“凤翔木版年画不仅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成了我们和世界加深文化理解和交流的桥梁。我要继续做好凤翔木版年画的恢复和发展工作,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