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咖谈】擦亮中国非遗品牌 助力非遗传承发展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璀璨历史文化的结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密切关注的话题。近日,光明网采访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章莉莉,就如何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让非遗拥抱现代生活、守护“非遗的魂”等问题,章莉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总监,近几年,章莉莉一直致力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创新探索工作。随着对非遗认识的加深,民众对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连接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概念和认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不仅要传承非遗,传承这种古老的、美好的技艺,更加要把它变成我们当代生活的一部分,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当下,如何让传统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众多非遗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工作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非遗传承人,他们非常的质朴,手艺非常的精湛。也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看到了非遗之后,产生了很多的创作热情。”从2015年开始,章莉莉及其团队着力使各行各业跨界的青年设计师加入非遗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
“首次要加强非遗本身和当代生活的联系性。”章莉莉提到,之前看到的很多非遗的存在形式多是摆件,“就是摆在那儿看,或者是挂在墙上看。”随着民众生活审美的不断国际化,要更多的让非遗走下桌子、走下墙面,走进民众的衣食住行。
“其次,非遗保护不仅要保护创造它的一段,也要保护认知它、购买它的一段,也就是我们的公众。”只有对公众进行普及、认知的教育,非遗才会有市场。章莉莉说,“只有大部分的公众对非遗有一个认知,让他们建立起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他们才会知道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才会有人去买(非遗产品)。公众就是我们的市场,只有传承人有了市场,他们才能够养活自己,让更多的年轻人变成非遗传承人。”
几年来,章莉莉及其团队制作出竹帘蓝牙音箱、大小竹灯等200余件非遗新品。在章莉莉看来,她的非遗创新转化工作,最大的价值是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有效结合,“非遗一旦成功进入市场,传承人能谋生,年轻人能喜欢,非遗的根才不会断。”
记者: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