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丽独创的衬色剪纸技法。
关丽教孩子们剪纸。
文/图 记者 康嵩 伊巍 通讯员翟兆京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喜闻乐见、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质朴生动的造型,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前,朴实的淄博人民常常根据不同的用途剪出各种各样的吉祥纹样来装点生活,如顶棚花(纸扎的天花板)、墙围花、床围花、门窗、纸扎、灯笼花等,反映了淄博特色民俗生活和淄博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981年出生的关丽自从记事以来,就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她已经成为淄博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
痴迷剪纸
3月30日下午,淄博市文化馆5楼非遗教室内,结束了授课的关丽放下剪刀,活动一下手腕。接下来,她还要赶到一家学校进行剪纸辅导。用她的话说,除了吃饭、睡觉、看孩子,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剪纸。“剪纸就是熟能生巧,你停下来,手就会生,我想随时都保持最佳状态。”关丽说。
说到多年来的剪纸心得,关丽说,剪纸是有意才有形,很多图案早已刻在心间,除了部分复杂的创作需要构思,普通的图案拿起剪刀就可以“信手剪来”。
一分钟剪1只蝴蝶,2分钟剪10只大公鸡……关丽屏气凝神,剪刀仿佛有灵性一般在纸上游走,上下翻飞间,栩栩如生的蝴蝶、公鸡就从纸上跳脱出来。
耳濡目染
说起自己缘何迷上剪纸,关丽表示爷爷对她影响很大。
关丽的爷爷当年是享誉一方的剪纸艺人,手艺也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关丽的曾祖父靠着剪纸、扎风筝、编柳条养活全家老小,手艺精湛。只是到了爷爷那一辈,靠这些根本吃不饱饭,只能改做别的工作。但茶余饭后,她的爷爷还是会拿起剪刀剪纸。关丽耳濡目染,自己也动手学,不知不觉沉迷其中。
“我五六岁的时候,已经能剪出很多花样。随着慢慢长大,剪纸也一直没放下。后来大学毕业,我在一家工厂上班,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回到宿舍拿起剪刀、红纸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抛在脑后,感到的是轻松、舒适。”关丽笑着说。
一心创作
正是出于对剪纸这项传统技艺的热爱,关丽2015年辞掉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剪纸艺术创作中来。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关丽剪刀下,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
关丽“套色”的代表作《蹴鞠》,材料采用黑宣、彩宣,用单色剪纸,然后拼色、衬色而成。作品的形状为斗方,四个角的装饰纹样采用齐国瓦当纹样,花边采用三角雷纹纹样,红色的以齐国的邵乐阙、车马、国宝牺尊为装饰,中间衬以动态各异的蹴鞠纹样,用非遗的方式讲述另一种非遗。《太公垂钓》用齐国车马、龙纹样描述太公垂钓的故事,《四季花开》用多层彩宣“衬色”创作而成。
关丽告诉记者,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画、壁画、年画等传统美术的影响,形成一种形似绘画的剪纸造型艺术,打破了传统剪纸单一的表现模式,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剪纸艺术大胆创新,自创出了色彩艳丽、夺人眼球的衬色剪纸,极具层次感。“衬色剪纸色彩多样,视觉冲击力更强,我选择创作的作品,大都围绕齐文化、陶琉文化、聊斋文化为主的淄博本土文化。”
悉心传承
为了将剪纸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丽辞职后在一家私立学校找了一份教学生剪纸的工作。教学过程中,关丽发现很多孩子喜欢剪纸。“孩子们接触以后,都很感兴趣,也都喜欢学,我感到有责任将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关丽说。
2016年,关丽开始收学生教授剪纸创作,她还被山东理工大学邀请为课外辅导员,教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剪纸文化。直到现在,关丽仍在尽自己所能,教喜欢剪纸艺术的人学习剪纸。
关丽表示,她始终记着曾祖父的遗愿,将剪纸技艺继续发扬光大,“别忘了这门手艺”。“我会好好地传承下去,将剪纸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关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