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观点、新思路、新角度,非遗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生活?

2018-03-20 16:45 来源:光明网-非遗频道 
2018-03-20 16:45:07来源:光明网-非遗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彭扬

  光明网讯(记者冯一苇)3月14日至16日,由文化部非遗司支持,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大匠至心•传承人对话——2018传统工艺振兴杭州沙龙”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围绕非遗如何走进社区、走进时尚、走进设计的对话沙龙拉开帷幕,进一步将目光与重心点移至传承人与非遗项目,以及衍生品牌、设计师,让他们成为主角,从他们的角度对话保护传承。通过研讨、展示、互动体验、合作洽谈等形式,进一步促进非遗项目走进社区、商场、学校、青少年宫、旅游景区等,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传统工艺振兴树立样板。

  走进社区—继承传统与普及推广

  如果说“继承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主动脉,那么“普及推广”就是非遗工作的血管。

新观点、新思路、新角度,非遗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生活?

  在“与传承人对话”为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开始之前,来自不同区域、年龄、职业、身份的学员向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小建老师学习了雕版印刷技艺。这些学员中,有的对雕版印刷有初浅的了解,有的完全不了解,但都凭着浓厚的兴趣,坚持学习。一周下来,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完整的作品。

  黄小建谈起此次活动说:这一次创作的主题是沿着运河边的民俗文化展开的,尽可能完美生动的展现运河沿岸的实地风貌。并且还让非遗走进社区,让普通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雕版印刷。

  对话主持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其全教授说,我的理解社区不仅仅是社会学的概念,也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非遗要保护好,利用好,让文化遗产真正的活起来,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的接触文化遗产。

  在非遗如何走入这样意义上的“社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非遗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特别优质的资源,是一个特别物质化的文化的形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提出, 有一些工艺它如何从乡村的手工艺转化为城市的手工艺,还有一个是有一些工艺如何从以前的求生的方式转化为一些人的娱乐的方式,成为一种美学素养。

  对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方胜馆长说到,这个社区是一个广义的社区的概念。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自觉的在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和推广,所以继承、普及和推广我们一直在做,我们在社会受众层面起一个平台、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博物馆讲好我们的非遗的故事,让更多民众能够认识、了解、喜欢。

  走进时尚——非遗活化与时尚塑造

  非遗元素创造性转换涉及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传统礼仪和传统节庆等领域,既是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宝贵财富,也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生活相融合,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推动传承手工艺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方式的重要课题,值得多方共同研讨和实践探索。

新观点、新思路、新角度,非遗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生活?

  来自“美如意”的旗袍秀为“走进时尚”这场沙龙拉开了序幕。当天会议的主持人吴海燕在时装秀之后说到,一个旗袍的设计只是一种设计,但是真正要推到老百姓的生活里面的话,它长长的一条链,从前端的策划、设计、生产、制作,这里面还有材料、工艺,还有很多的,到最后一关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一种新型的销售的模式。但是现在有一些现象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比如说全国各地都有旗袍汇,做的都是同一批的事,我们一进去都穿着旗袍。这个好不好呢?但是在生活中不可能有人把这个穿到生活中,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普及,进行优雅的普及。

  非遗活化有不同的创新的路径,在陈岸瑛老师看来非遗的东西和时尚、服装产业对接,是非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它也可以和我们的现代的行业做一个对接。西方的时尚品牌它自身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我们要把非遗和中国的时尚行业对接起来以后,发现我们本身时尚和时装的体系并没有充分的建立。什么是中国式的服装体系呢?当我们的传统的刺绣用到中式的服装上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中国元素的堆积。它用的不是美不美,而是一种文化、生活的逻辑在背后。

  “时尚这个词语本身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赵罡说, 旗袍是经过很多年沉淀的东西,特别是在江南的地区回暖的现象是普遍了。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旗袍逐渐的回到我们的认识里面。在赵罡看来,这样的方式不叫走进时尚,非遗走进了生活以后,如果被大众所接受,它就是时尚,它就是时尚的一部分,它就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主流文化,它本来就是时尚。因为它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主流文化以后,才能流传下去,才能促进这个项目继续发展、转化、前进。

  走进设计——设计转化与传承发展

  非遗设计转化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沙龙活动的最后一场活动来到了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的工作室——东方国设计馆。“有一个瓷器,做了一年多,可能还不止,还老做不好,活化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观点。”吴老师谈到这些作品时说到,“我的创作源于当代文化的知晓和根的了解,源于如何传承活化具有中国意义上的品牌。”

  走进设计,强调的是设计转化与传承发展。我们的设计到底是要留在传统里面,还是要从传统中走出来?

  陈岸瑛从活化的方式上提到,一般的设计思路是把它解构重组,把工艺和材料解构出来。而关于如何激活传统工艺寓意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图案寓意,对于吉祥图案的运用有一种天赋,能非常自觉地运用视觉语言来创造,会从吉祥寓意的角度把这个图案进行重组,把背后的寓意和内容进行意义的转化,而不是形式的转化。

  本场沙龙的主持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谈到:在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支撑我们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农业,一个就是手工业。在后工业时代,手工业大师们的作品不可能人人拥有,不可能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它只是在艺术的殿堂来体现。但是如何进入到生活?让非遗产品活起来,并且让大家都能够使用起来。这是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

  卢晓侃,浙江东阳锡艺传承人,他在沙龙上谈到自己的烦恼:“我们现在开发了一些新的作品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销售通路,因为成本比较高,普通的受众还是有一些困难。我们是不是可以各种各样的社会性合作,希望能够多尝试一下这些方面的合作,把锡艺重新推广开来?”

  非遗在工业化之前是非常系统的一个东西,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所有方面,挖掘非遗的文化基因。而对于设计助力非遗发展,赵罡说:“以民俗或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所呈现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都比较陈旧,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比如其表演者的服装在质感、设计感和对其文化内涵的梳理上都存在不足。此外,还有一些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的力量让更多民众关注、接受,也值得探索和思考,将这些工作做好也有利于非遗在当代的传播和转化。”

  走进非遗——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从第一天开始的走进社区,到走进时尚,再到走进设计,非遗正在走入我们的城市。

新观点、新思路、新角度,非遗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生活?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在三场沙龙之后说到:“我们的活化和濒危项目的保护是联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非遗保护的中心或者事业单位,我们政府所倡导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我们要抢救。举一个例子,我们每年要做十个抢救性保护项目,而每年都有一两位传承人过世了。现在我们还倡导一点,社会主导、政府参与,整个社会都在关心关注保护我们的非遗,是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期待和期望,真的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郭艺说:“未来我们想进一步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传统非遗进行设计转化的项目来参与,我们极力发挥我们的力量,真正让它推出去。”

[责任编辑:彭扬]
独家策划

划重点,总书记说复工复产就要这样干!

2月23日,习近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8点要求,复工复产就要这样干!

同心戮力共战“疫”,总书记为他们点赞!

=2月23日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他们点赞!一起来看。

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开展?习近平这样说!

总书记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讲话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一起来看一下。

主题教育成效暖心,民众获得感十足

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批突出问题得以集中整治,百姓脸上的笑容,成为主题教育成效的暖心注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